共同富裕,广东探路
序 言
南方日报编辑部
“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30多年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留下历史名言。
30多年后,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之地,富起来的广东牢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迈开新的求索。
广东的“共同富裕”之路,是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巨大缩影。广东求索,再一次为社会主义中国投石问路。
改革开放创造了广东的经济奇迹,“富广东”的印象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但广东之穷,却令人惊讶。在粤北高寒山区,群山高耸,道路崎岖,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贫困,被喻为广东的“寒极”。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贫富落差的扩大,困扰着广东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成为广东发展的一个瓶颈。“跛脚”前行,不是科学发展;没有共同富裕,不算真正的富裕;“穷帽”不摘,难建“幸福广东”。
因此,广东的扶贫工作自1984年始就没有停止过。接力棒代代相传,28年漫漫扶贫路,扶贫越到最后,难度越大。积留下来的贫困村、贫困户,大多因故重度“失血”,丧失自我修复能力,是难啃的硬骨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来广东上任不到十天,首站调研来到清远大古坳村,深感贫困状况“超出想象”。在那里,汪洋同志首次提出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广东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开始打响。
用3年时间,对全省贫困人口通过实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责任制,实施“靶向疗法”,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东创造出扶贫史上的新实践。
5000多个单位、3541个扶贫工作组、11524名干部、扶贫工作划分之细、权责之明,前所未有。年轻干部们背起行囊、扎根农村,成为扶贫开发“双到”的中坚力量,也成为在这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扶贫大发展行动中,新时期广东人精神风貌的最佳写照。
三年多来,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显著,领导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扶贫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派驻帮扶干部力量之强前所未有,采取的帮扶措施和创新帮扶办法前所未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之广前所未有,扶贫开发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全省3407条贫困村有37万多户贫困户、157万贫困人口得到帮扶。被帮扶的贫困村整体面貌显著改变,基层党组织进一步巩固,锻炼培养了一批干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加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幸福广东”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广东,正通过扶贫“双到”的先行实践,努力践行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为全省人民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幸福答卷。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入收尾之际,南方日报推出《幸福答卷·亲历广东扶贫“双到”三年》特刊,还原三年扶贫“双到”工作历程,系统展现工作成就,为奋战在扶贫战线的全体工作同志鼓劲加油。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