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系列报道之八 阳春三丰幸福新村:解决四大难 迈入幸福门

阳春三丰幸福新村
解决四大难 迈入幸福门

    三丰幸福新村位于阳春市春城街道西南面,原名三丰华侨农场,是阳春市马兰华侨农场的一个分场,距市区16公里。由于历史原因,农场多年来用水、住房、行路、用电、通信困难,基础设施落后。

    2011年5月开始,广东省、阳春市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800多万元扶贫资金,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和帮扶,三丰华侨农场不仅改名为三丰幸福新村,还通了水泥路、盖起了新房子,建好了深水井,并新规划了种植场和养殖场,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观。

    旧农场饮水难年轻人辞工回场运水喝

    1986年,年仅4岁的谢熊随父母从阳春市马兰华侨农场搬到了三丰分场。

    三丰华侨农场的土地紧邻山区,能耕种的良田较少,而石子地多,只能种些果树。“根本种不了粮食,一铲子下去,能挖出好多石头。”谢熊说,以前场里有农户在这些地里种甘蔗,收入不高。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家看到附近村民靠种果树致富,便改种果树,由于缺乏种植技术,最后收入平平。“我们都不懂什么技术,真的是靠天吃饭。”谢熊自己也种过十几亩的龙眼,但果树只开花不结果,买农药和化肥的钱都赔进去了。

    为了补贴收入,农场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养了一些牲畜,但没有钱去建专门的养殖区,较多家庭就在居住的房子旁边搭一个棚子养猪养鸡,人畜夹杂而居,“场子里污水横流”。

    对于三丰华侨农场的历史情况,阳春市旅游和外事侨务局副局长蔡文田将之总结为“四大难”:除了用地难,还有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从公路入村的2.3公里,全是泥泞坑洼路;40户人家有38户是泥砖房,每到下雨天就漏水,另外就是,每年9月至次年3月缺水严重,场员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运水。”

    谢熊说,过去,自家8口人住在三间用石块和泥土盖起来的房子里,每逢下雨就在床上铺一层塑料布,或者支起几个盆子接水。屋里的泥地更是湿漉漉的,一踩一个脚印。

    农场虽然修了一个小的水塔蓄水,但只有下雨的时候才能储到水。谢熊说,以前他们骑摩托车运水来回要半个小时,走路挑水一个来回则要一两个钟头。前些年气候干旱,水塔几乎无水可用,农场里的老人运水不便,原本在深圳打工的谢熊便因此在2010年回到了农场。“农场里几乎每家都有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帮助父母运水。”

    “正因为要运水,年轻一代不敢出去打工。”蔡文田说,不出去打工,经济收入又少,使贫困问题越来越严重。

    政策资金扶持新农保全覆盖路通水通

    2011年省“两会”期间,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孙国萍提交了《关于将阳春两个没有被政府认定的华侨农(林)场纳入贫困村并扶持的建议》的提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对此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要求将阳春市留垌、马兰华侨农(林)场纳入广东省华侨农场改革解困发展专题调研范围。

    随后,省委办公厅、省侨办等组成调研组赴阳春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当年5月9日,受汪洋书记委托,省委常委、时任省委秘书长徐少华主持召开由阳江市、阳春市、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题会议,提出针对留垌、马兰华侨农(林)场的13项民生解困任务,逐项明确主办、协办负责单位及时间进度,并列为省委办公厅决策督办事项。接着,阳江市、阳春市及广东省直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累计安排资金1000多万元,积极推进这两个农(林)场的解困工作。

    “水池是水务局搞的,硬底化村路是交通局搞的,乡道和住房是住建局搞的,种植基地是农业局搞的,街道负责总体协调,还建起了办公楼、球场、下水道、养殖区、沼气池。”阳春市春城街道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肖开颜介绍,农场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

    三丰华侨农场及总场马兰华侨农场都是县属华侨农场,成立之初就归当地侨务部门管理,不在广东省23个国营华侨农场之列,因此没有享受国家和广东省关于华侨农场的各项政策。同时,华侨农场有别于当地其他村庄,无法享受各种惠农政策。2011年5月24日,三丰华侨农场划归春城街道办管辖,名称也改为三丰幸福新村。肖开颜介绍,农场划归街道办管辖后,为了理顺管理机制,春城街道在三丰华侨农场成立了春城街道三丰华侨农场办事处,并成立党支部,派出街道干部担任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加强对农场各项工作的领导。“现在,原来三丰农场的场员等于是村委会的居民,其他村庄村民能享受到的政策待遇他们也都能享受。”

    因此,三丰华侨农场的145人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家家住进新房数字电视入户篮球场建成

    今天的三丰幸福新村,已经难觅原三丰华侨农场的旧痕迹。

    “你们现在从公路进来这里,开车也就几分钟,以前走泥路要颠簸二三十分钟。”三丰农场老场长、三丰幸福新村村委会主任谢彦何说,“以前村里的路都不是路,全是泥,到处污水横流,人走路下脚都要小心。”

    带着笔者走进自己的新屋,谢彦何感慨地说:“以前雨天地面会冒水,现在整好了,再也没有冒过水。”

    三丰幸福新村内,六排45户新房已基本完工,外墙都贴着崭新的瓷片,最高的建到三层,房前都是崭新的水泥地面。

    据介绍,政府资助每户5万元修建40平方米的新房,并请工程队帮助修建。如果住户希望面积更大,则超出40平方米的部分,只需要按850元/平方米的价格交纳差价。据了解,850元/平方米的价格在当地仅仅是建造成本价。

    来自春城街道办的资料数据显示: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和帮扶,三丰幸福新村已经建成硬底化道路2.3公里,广场休闲区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办公场所共1600平方米,自来水管网600多米,深水井、塔1座,篮球场1座,架设了100千瓦的用电专线和数字电视工程。

    谢熊说,没有政府的支持,农场怎么也不可能修好水泥路。

    除了新修的道路,新的篮球场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活动场地。谢熊说,他以前读书时就喜欢打篮球,可农场根本没有打球的条件,“都是泥地没法打”。如今,篮球场就在办公楼后面,“想什么时候打球就可以什么时候去,真好!”

    让谢熊感到最安慰的是,现在家里用上了自来水,父母不需要运水了。明年自己就可以继续外出打工,“想挣钱还是得走出去。”

    不过他还有个心愿,就是村里能早日办起小厂或养殖场,“打工不能打一辈子,到了四五十岁再去打工人家也就不要了。那个时候还不算老,但希望能回农场里干点活。”谢熊说,留在农场的不少老人有劳动能力,如果养殖场早日建成,老人们就能自力更生,也可以减轻一些家庭负担。

    南方日报记者 周煦钊 李梦瑶 通讯员 伍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