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扶贫“双到”三年《亲历·口述》②:收入大增 教育改善 幸福搬迁

 清远连南大古坳村3年启动10项帮扶措施

    贫困户唐马七四尔曾在这样破败的泥坯房里居住。

    如今,得益于移民扶贫政策,唐马七四尔住进了漂亮的移民新村。

   
连南瑶族自治县是省16个重点扶贫开发县之一。2007年12月,省委书记汪洋到广东工作后下乡的第一站就深入到连南大古坳村,作出扶贫开发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重要指示。

    顺德区勒流街道办事处2009年进驻大古坳村后,以建立长效脱贫机制为目标,3年来启动了增加村集体收入、长效脱贫项目、饮用水工程、农业灌溉、道路硬底化、卫生站、支农惠农、教育帮扶、劳务输出、建移民示范新村等10项帮扶措施,贫困户家庭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有了显著增长,帮扶成效明显。

    截至2011年底,帮扶单位共投入1257万元帮扶大古坳村。2011年村集体收入达13.18万元,比2009年增收9万元,105户贫困户在2011年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超过6000元,比2009年增长一倍多。

    顺德恒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杰常,通过建立“大古坳村扶贫开发基金”,至今投入120多万元用于奖教奖学、爱心饭堂、增加办学经费等项目,改善了大古坳小学办学条件。随着办学条件改善,大古坳小学办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了清远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评估,成为连南第一所获此称号的山村小学。

    驻村工作组还投入200万元支持顺德大古坳幸福移民新村建设,第一批30户村民于2011年6月30日搬迁入住,另有14户搬迁至县城移民新村。其中共有8户人创业致富,其余人实现就业脱贫。

    亲历·口述:

    来自乡村的报告

    产业“造血”建长效机制

    口述人:关大雄,顺德区勒流街道办事处驻大古坳村干部

    大古坳村缺少田地,我们决定发展养猪业,但免费送猪苗给贫困户时,他们很多都不要,表示不如直接给钱划算。一些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我们把思想帮扶当作实现长效脱贫体制的核心问题来抓。

    首先多次组织村“两委”班子到顺德的先进村参观,让他们吸收先进村的经验。其次树立致富典型,扶持了种养致富榜样10户,让贫困户树立自力更生脱贫的信心。

    打开了这个缺口,我们的扶贫措施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入股30万元到水电站,每年增加3.6万元的收入。改造390亩山地,种植了5万株松树苗,6至8年后成材,每年可带来6万元收入。

    提高贫困户收入最关键。2011年4月,驻村工作组出资151万元建设大古坳村种猪产业示范基地,统筹解决销售和技术问题,如今基地年繁育猪苗约2000只,20多户贫困户通过养猪年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大古坳村的高山茶曾经很出名,苦于没有包装,销售难。我们因此组建了“天堂山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发茶园基地140多亩,使茶叶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道路,每年为种茶的6户贫困户带来50多万元收入。

    大古坳生态环境好,我们依托仅有的田地,大力推广有机稻种植和稻田鱼养殖,目前全村有机稻种植面积765亩,稻田鱼养殖面积629亩。

    这些特色产业使全村以前单一的种养业得到合理调整,增加了全村人民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便是将来我们离开了贫困村,在这里已经办起的产业,可以带领村民奔向致富的道路。

    添置新家电 学业更进步

    口述人:唐马七四尔(女),大古坳村贫困户

    现在和以前相比,真要感谢党和政府,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之前,我住在大古坳村的泥坯房,漏雨通风,很艰苦。我家靠种几亩地和打散工维生,一年收入4000多元,有时候一个星期吃不上一顿肉。

    2010年,连南高寒山区移民新村首期落成使用,在移民政策优惠下,我借了3.5万元搬进了移民新村100平方米的新居。刚入住不久,2011年1月27日,汪洋书记就到了我家慰问。

    搬迁前,最怕是找不到活干,毕竟搬迁后没有田地耕。在政府帮助下,我和老公在连南县南美农林公司找到了工作,两人一个月共有3400元,这个收入差不多能抵以前一年的总收入了,而且一天只工作8个小时。

    去年底,我没打工了,自己办了个养猪场,一年能出栏肉猪60条,能有6万元收入。没搬下来之前,哪能想到能挣这么多钱啊。现在收入好了,移民购楼的债务也基本还清,家里也添置了冰箱、彩电等,以前我都没看过彩电。

    不过,让我最开心的是儿子唐家辉入读县城的顺德小学,上学有车接送。他的成绩提高也很快,语文和数学平均分达96分,比前一个学年提高了13分。

    能说普通话

    学会用电脑

    口述人:邓志荣,大古坳小学5年级学生

    我今年13岁,读五年级。2007年汪爷爷(指省委书记汪洋)来到我们学校,当时我读学前班,跟汪爷爷说话时,我普通话很不标准。

    我记得那时候汪爷爷说,“学好普通话是走出大山的第一步”。之后,学校老师都用普通话上课,我也很用心去学,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了。

    汪爷爷来后,我们的学校变化可大了。以前,学校连操场都没有,地面不平整,课室里窗户是通风的,冬天上课很冷。现在,有很多叔叔阿姨来帮助我们学校,建起了新的课室,有了水磨石篮球场,建起了新校门,还有图书室、崭新的课桌椅,整个学校变得好漂亮。

    我还用上了电脑,已经学会了打字和上网。特别是2010年,何叔叔帮我们学校建起了饭堂,让我们每天都能吃上热乎乎的免费午餐,很感谢他。

    去年,我们全体同学还写信给汪爷爷,告诉他我们学校的喜人变化,汪爷爷回信鼓励我们要学好本领,走出大山,走近幸福。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排第三名,今后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他的期望。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刘俊

    特约通讯员 陈昕

    统筹:王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