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右五)在乐昌市云岩镇听取驻村工作队的产业化扶贫项目介绍。
◎汪洋书记讲的“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实际指的是广东的发展很不平衡。不仅广东如此,全国很多地方都面临同样问题。
◎目前,关于扶贫法制化建设,一些省市已经有所探索,我们也期待广东即将出台的《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能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全国的扶贫立法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在广东扶贫济困日到来之际欣然接受南方日报专访。范小建就目前我国面临的扶贫形势、广东“双到”扶贫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深刻、独到的阐述、分析。
范小建认为,广东的扶贫工作目标明确,思路创新,措施有力,效果明显。他希望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新10年的减贫目标,在当好国家扶贫开发排头兵的同时,继续加大“先富带后富”力度,为“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作出新的贡献。
四大困难挑战扶贫智慧
南方日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但贫困作为世界难题,也困扰着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请问现在扶贫面临着哪些挑战?
范小建:日前,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新的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以此为标志,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扶贫开发是长期的历史任务。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农村贫困地区和困难人口,需要扶持和扶贫。具体来讲,我国的扶贫仍然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
贫困人口虽然持续减少,但致贫因素仍然比较多且复杂、返贫压力增大。根据有关分析,在贫困人口当中,属于当年的返贫人口占2/3;贫困地区农民收入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城乡居民和东中西部农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相对贫困现象日益凸显;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总体虽然得到改善,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少数重点县超常规发展,但边远地区的交通、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问题依然困扰群众生活,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薄弱环节基本在贫困地区;部分地区虽然已经实现整体脱贫,但是特殊类型地区和特殊群体中的贫困问题仍积重难返,一些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和山区贫困现象仍然较为普遍。
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未来10年,扶贫开发将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
扶贫基本要求是瞄准穷人
南方日报:汪洋书记讲“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您多次到广东考察指导扶贫工作,对此您有何感受?
范小建:我曾多次到过广东,既去过深圳、广州等改革开放的窗口,也去过韶关乳源、乐昌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对“富广东”和“穷广东”印象都非常深刻。
汪洋书记讲的“最富在广东,最穷也在广东”实际指的是广东的发展很不平衡。不仅广东如此,全国很多地方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广东是有名的富裕地区、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始终高度重视,把扶贫开发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放在重要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快,不但没有放松扶贫工作,反而投入了更多的力量,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实际上,经济越是高速发展,越要关注发展的不平衡。单纯靠市场配置资源,会出现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经济增长可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但却不会自动地向贫困地区倾斜。这就特别需要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
南方日报:广东采取“靶向疗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办法开展扶贫工作,对此您如何评价?
范小建:扶贫开发,基本要求是瞄准穷人。最最关键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健全完备的制度体制和工作机制。广东根据贫困的实际情况采取“靶向疗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办法开展扶贫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些做法,完善了扶贫的瞄准机制,有利于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这些经验还具有普遍性,不仅对东部地区,而且对其他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大扶贫格局日益完善
南方日报:您对如何发挥党政联动、部门联动、上下联动作用,形成大扶贫格局怎么看?
范小建:中国这么多年的扶贫历史证明,正是由于形成了大家共同积极参与扶贫的局面,我们国家的扶贫事业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过去10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其中最为宝贵的一条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实施反哺政策,形成“大扶贫”的工作局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由于各行各业、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关注贫困和弱势群体,相对于过去主要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和专项扶贫计划推动的局面,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大扶贫”的工作格局,这对扶贫开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扶贫”的观念和格局也在日渐完善。新10年纲要第一次明确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作为国家扶贫战略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这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扶贫工作的丰富实践,反映了国家扶贫战略的逐步发展,适应了扶贫工作既要保生存、更要促发展的要求,为在新的形势下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条件。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巩固过去10年形成的“大扶贫”格局,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坚持把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做好扶贫工作。
期待广东扶贫立法有突破
南方日报:多年来,社会上对扶贫法制化建设非常关注,广东拟于年内出台《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
范小建:扶贫立法的问题一直是扶贫开发中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20多年来,我国在扶贫开发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措施和较为完善的开发模式,但由于尚未形成相关的法律体系,目前的扶贫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扶贫立法,就是要通过立法的形式,使扶贫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对象、标准、原则、责任、投入来源和政策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以提高扶贫开发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成效。从长远看,这是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制度保障,也符合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要求,是我国扶贫工作的必由之路。
目前,关于扶贫法制化建设,一些省市已经有所探索,我们也期待即将出台的《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能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全国的扶贫立法工作。
设扶贫济困日是一大创新
南方日报:经国务院批准,广东设立了“6·30扶贫济困日”,每年定期开展扶贫济困募捐活动。
范小建:广东“6·30扶贫济困日”是全国省一级首个专门为扶贫设立的省域性节日。这个节日的设立是广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重要部署,是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优良传统、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方式既可以营造扶贫济困的社会氛围,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平台,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所以,广东设立扶贫济困日的做法,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一大创新。
我了解到,去年的扶贫济困日,广东募捐了30多亿元扶贫款,听说今年也不会少于这个数字。这说明,扶贫济困日的设立对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是卓有成效的,也说明广东人民是有爱心的,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潜力巨大。
南方日报:请您分别用一句话来评价广东的扶贫特点和寄予广东脱贫之路的希望。
范小建:广东的扶贫工作目标明确,思路创新,措施有力,效果明显。
希望广东在全国率先实现新10年的减贫目标,在当好国家扶贫开发排头兵的同时,继续加大“先富带后富”力度,为“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方面贡献新的经验,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