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树山村新貌。 |
对于碧桂园和杨国强先生的善举,汪洋书记对着树山村民说:
“我们要感谢以杨国强先生为代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通过勤劳富裕之后,没有忘记穷兄弟,拿出钱帮助大家致富。应该感谢这样的人,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向他学习。”
6月16日对于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的村民来说,是个喜庆的好日子。这天,碧桂园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住房改造工程全面竣工,熊屋和罗屋两个自然村举行了隆重的分房仪式,村民们敲锣打鼓,放鞭炮,舞狮子,欢欢喜喜抽签搬新房。
“我们做梦也不敢想可以住上这么靓的房子”,熊屋自然村村长熊水清难掩心中的喜悦,他还主动爆料:“今天搬新屋,明天我们村的兄弟还要娶新娘”。“住新房,娶新娘,欢天喜地”,在新村中的一栋房屋二楼阳台上,笔者看到这样一幅喜庆横幅。一打听,这是熊屋村村民熊洋敏的新屋。熊洋敏早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以前在外打工谈了好几次恋爱,但把对象一带回来,看到破旧的泥砖房,对象就走了。碧桂园帮扶熊屋盖新楼房后,熊洋敏又谈了一个对象,河南姑娘,叫邓玉巧,挺年轻,也挺漂亮,看到熊屋村大建设,熊洋敏家也即将住上漂亮的楼房,还可以在家里种植苗木赚钱,她决定嫁给熊洋敏,一起勤劳致富过有奔头的日子。笔者了解到,熊屋和罗屋众多村民已经领到了钥匙,将陆续搬进新居。
“扶贫济困日”扭转贫困村命运
在一年多以前,树山村的村民根本不敢想像自己的生活将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地处清远英德市西牛镇西的山村,是2007年就挂牌的省级贫困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共347户;11个村民小组是树山水库区建设的移民村,特困户占总农户的30%。由于山多田少,村民主要依托山区资源发展麻竹笋种植,家庭收入来源单一,由于面积不大产量不高,村里一个劳动力的年收入仅在2000-3000元。村里的房屋几乎都是70年代初建的泥砖房,没有自来水,居住生活状况一年比一年差,急待帮扶。
树山村命运改变的契机源于去年6月的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作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我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实施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举措,经国务院批准,广东自2010年起,将每年6月30日设定为“广东扶贫济困日”。这是自2001年中央规范节日、纪念日、活动日设立程序以来,批准在省级区域内设立的第一个活动日,为广东省推进扶贫济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年“扶贫济困日”活动募集善款将集中投向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卫生、农村饮水、道路、危房改造等几大项目;将全面面向广东3409个贫困村,70万户贫困人口,致力于改善他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
在“广东扶贫济困日”中,我省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在6月30日活动当天累计募集额项便达到30亿元。其中,碧桂园及其创始人杨国强捐款达2亿元。在公益慈善领域的不懈探索和多年经验,让杨国强脑中的一个想法越来越成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整村扶贫、系统扶贫上,来改变粤北贫困村落的落后状况。这位做事情一向喜欢亲力亲为、勇于大胆实践的碧桂园创始人,随即将自己的想法付诸施行,在亲力亲为实地考察调研后,杨国强选定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肇庆市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作为对口帮扶点。确定扶贫思路和计划后,碧桂园成立了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工作组,派出六名工作人员进驻树山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与村民同吃同住,开始了帮助树山村扶贫致富的工作。
五大民生工程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开展扶贫项目一年以来,碧桂园通过实施住房改造、道路改造、饮水、通电及通讯五大工程,使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目前已投入1500多万元,对树山村的熊屋和罗屋两个自然村进行整村改造,让123户村民搬进美丽的新村。在整村住房改造第一期工程现场,笔者看到干净整洁的一排排新房,这些新房是按照每家一栋,两层半,面积110平方米的设计标准建设,造价10万余元。熊屋村的村民们向笔者介绍,每户村民自筹3.5万,政府帮扶1.5万,碧桂园每户帮扶约5万。“每户标准都一样,很公平!我们村有在外面打工的人,听到分新屋的消息,都赶紧回来了!”村民熊炳华告诉笔者。
据介绍,在新村建设思路上,采取的是“政府补助一点,企业帮扶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以高标准建设树山扶贫新村,使各村小组全部实现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村民用上安全自来水。目前新村已竣工交房,熊屋和罗屋两村村民已陆续领取钥匙入住。此外,考虑到村民存放农具、饲养牲畜和存放杂物的需要,项目部和村民利用房屋改造中的旧瓦、旧门和旧木料,统一规划建设了杂物房,每户人家分到一间杂物房作为临时安置房,肮脏杂乱的村容也将变得整洁、漂亮。
在道路建设方面,投入硬底化和绿化建设工程共260万元,通往树山村6.15公里长的道路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通行。而在饮水工程方面投入130万元,完成三个供水点的选点和水质检验工作,三个取水点已经建好,正安装输水管道进农户;电网改造方面,南方电网公司正在实施农网改造工程;通讯工程方面,电信部门已架设一条光缆到项目部,保证工作组的通讯需求,将对树山村的通讯网路进行一步到位建设。
而为帮助树山村稳定脱贫,碧桂园还通过“公司+示范基地+农户”的方式,实施绿色产业扶贫,计划用3年时间让花塘(树山)苗业走向市场,形成产业,捆绑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碧桂园还积极吸纳花塘(树山)村的富余劳动力就业,力争做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闯出山区扶贫新模式新思路
今年4月12日,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清远英德市进行专题调研,首站就来到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基地。看到树山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汪洋就明确表示:“我们要感谢以杨国强先生为代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通过勤劳富裕之后,没有忘记穷兄弟,拿出钱帮助大家致富。应该感谢这样的人,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向他学习。”汪洋强调,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尊重经济规律,运用市场手段,积极探索稳定脱贫的模式和方法,使“双到”扶贫开发真正取得实效。5月30日,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团到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视察指导工作。对改善民生与发展生产并举、注重产业市场化的绿色产业扶贫模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朱小丹给予了高度肯定。
树山村的整村扶贫、产业扶贫思路,得益于碧桂园在多年来定点扶贫工作中探索出的经验。早在2007年,碧桂园与四川省马边、甘洛两贫困县达成帮扶协议,在4年内捐资2亿元,系统开展两县扶贫工作,实施高山移民、教育、医疗、同村公路、农业产业化建设等系统扶贫工程。三年的时间中,碧桂园除向两县捐款1.5亿元以外,更多次派专家、技术人员及项目专员多次前往两县开展工作。在碧桂园帮扶资金的援助下,百余个移民新村或移民点、数百公里的硬化通村公路、2所容纳千人的职业学校,以及小学校舍、医院等各类基础设施分布于两县各个贫困村镇,极大改变两县贫困人民生产生活面貌。而清远树山村扶贫项目的成功推进,也令碧桂园的系统扶贫思路得到更好的检验。根据三年扶贫规划,树山村村民将住新房,走新路,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通过绿色产业勤劳致富,实现人均收入6000元以上。碧桂园扶贫项目工作负责人对笔者表示,将以最好质量、最快速度、最好效益来实现树山村以绿色产业实现脱贫的目标。
笔者采访了解到,十余年来,碧桂园及其创始人杨国强热心参与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向慈善机构、特困山区学校等累计捐款总额高达数亿元。尤其重要的是,碧桂园在巨额捐款之外,还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国情的公益慈善模式和思路。这些探索,令碧桂园在公益慈善思路和运作体系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在国内公益慈善领域中享有盛名。而随着我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工作的推进,碧桂园在企业参与山区扶贫的成功经验与探索创新的模式,将在促进广东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扶贫开发的征途中得到进一步推广。
(来源:南方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