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扶贫“双到”AB面之资金投入篇:扶贫要花钱更要花心思

记者观察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在扶贫开发中,资金投入的规模、资金使用的效益是决定扶贫成败的关键。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双到”扶贫开展一年多来,资金投入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有些帮扶单位投入百万乃至千万元,扶持贫困村发展农业开发、工业等项目;有的帮扶单位投入则寥寥无几,甚至连省、市配套资金都“懒得用”。

    当然,扶贫开发成效不能简单地以投入资金多寡来评价。今年4月,南方日报记者在粤西十几个村逐一走访发现,更多时候扶贫单位是有钱不会花,缺乏实际的脱贫之策。

    有钱不会花的原因无外乎两种:一是对扶贫开发工作不够重视,还是延续惯常敷衍了事思维,采用为贫困户买医保、社保等方法,简单地从数据上脱贫便认为可以侥幸过关;二是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不够开阔,缺乏产业扶持的本领。

    比如,在茂名潭头镇石溪村,时至上个月,大多数贫困户还未能享受扶贫开发带来的幸福。从去年初以来,除了新建的村委会得到修缮,每个贫困户收到500元的化肥外,几无其他帮扶措施。但记者了解得知,扶贫单位并不是没有钱,只是村集体的扶贫项目没有落实,省市配套的30多万元资金还在镇财政所的账户上。

    在茂名市林业局帮扶的水口村,记者发现林业局去年投入资金10万元,主要用于改造危房以及翻修公路,因实在不知道如何扶贫,省里配套的资金也没有花出去。无独有偶,由电白县环保局牵头共有7家单位扶持电城镇的湿水村,去年资金投入不足10万。2010年的帮扶成效主要有,发放猪苗、鸡苗、肥料等多批扶贫物资,7家单位的省市配套资金也没有利用到位。

    而湛江国土局扶持的吴川里屋村,起初就有9个人驻村调查贫困原因。一年多来,木材加工厂、养猪场、苗圃种植基地等“靶向疗法”的扶贫项目不断上马,2010年里屋村脱贫85%,今年有望提前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要求帮扶措施要有先有后,应该先把产业扶持建立起来,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受益是最先解决的。”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如果扶贫没有实现‘双到’,却把最主要的工作放在搞一些工程建设上违背了扶贫开发的初衷。”

    据悉,省扶贫办将对这些有钱不会花的单位进行“单兵操练”,“操练”办法是对驻村干部加强培训,组织外出学习先进帮扶经验,提升他们“钱花在刀刃上”的本领,让驻村干部学会花钱,更会花心思。

入股扶贫项目贫困户享分红

吴川黄坡镇里屋村建立扶贫项目股份制,有望年内摘掉贫困帽

    探索脱贫思路,里屋村发展起木材加工业。

    里屋村的荒地给发展种养业扶贫提供了基础。

    幸福来得太快。一年时间,吴川市黄坡镇里屋村贫困户梁太昌全家年收入增加到1万元,第一次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一年多来,在扶贫单位湛江市国土局的帮扶下,养猪、养鱼、木材加工、花卉种植,修建道路和土地整理、打井等扶贫项目一一落实,里屋村脱贫人数245人,占贫困人口85%。不出意外的话,里屋村59户贫困户将在今年全部脱贫。

    扶贫项目的开展离不开资金支持,一年内,湛江国土局投入资金144.97万,从全省范围来看属于花“小钱”,但其扶贫资金筹措、使用和管理,尤其是帮扶单位为村委会建立的扶贫项目股份制值得借鉴。

    找钱 开发荒地,筹集百余万资金

    一间白色外墙的小屋,屋内散放着简陋的家具和农具,这是村民梁太昌一年前的家。“房子是哥哥给盖的。”梁太昌说,家里不到2亩水田,种水稻为主,但村中干旱缺水,水稻的收成勉强养活一家人。

    里屋村有59个贫困户,共290人,分散在19条自然村。全村缺水,干旱土地面积达80%。刚开始扶贫时,特殊的贫困状况让湛江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文华感到“压力很大”。项目要实施,资金如何筹集?吴文华介绍说,通过实地核查,局里把位于顿谷村一块150亩荒地作为补充耕地项目来开发。

    按国土有关规定,里屋村委会作为项目业主自筹资金开发,则无须搞工程招投标,而且能确保项目产生的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

    为解决项目开发资金,局里决定,待150亩耕地开发出来后,由局下属单位市土地研发中心按市场价(9000元/亩)收购耕地指标,并先行支付135万元给村委会。“据估算,该项目开发成本约为65万元,纯利润约有70万元。”

    除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利润外,湛江国土局还从几个方面筹集资金:局干部职工扶贫开发捐款10.2万元,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帮扶支助资金8.77万元,省、市财政扶贫开发资金共20万元;兄弟单位资助36万元。一年时间筹措到144.97万元扶贫资金。

    花钱 吸引项目,解决贫困户就业

    吴文华说,里屋村干旱地多,农民小户种粮、种菜、养殖,在市场价格波动的时候,抗风险能力极差,非常容易亏本。

    这也是过去“扶贫—脱贫—返贫”的主要原因,一些扶贫只是简单地给些钱和物给贫困户,但是最终却没有帮助贫困户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年时间里,多个扶贫项目落户里屋村,让贫困户们看到了希望。

    花10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的木材加工厂于去年10月8日投产,预计年利润超过6万元;投入52多万元建成一个占地5.5亩的养猪场,每年出栏肉猪3000头,并与吴川市绿色安宝猪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猪种苗、饲料并负责销售,村委会负责饲养和管理,预计年纯利润20多万元;投入7万元建成鱼塘12亩,预计年纯收入4万元。

    此外,扶贫单位对该村委会丢荒多年的310亩荒坡地进行规划和建设,吸引承租方投入210万元,种植90亩发财树和30亩鹰爪树,每年该村可获租金6万元。

    “开发出来的耕地也可承包给贫困户耕种,解决贫困户就业。”吴文华说,土地整理既可增加湛江市耕地面积和耕地储备指标,还可按2000元/亩向省政府争取耕地开发补助资金给吴川市,用于保护耕地。此外,项目施工由村里的贫困劳动力来承担,增加贫困户收入。

    管钱 股份管理,贫困户享受分红

    去年大年廿九,湛江国土局科级以上干部全部聚集在里屋村委会办公室,见证了59户贫困户根据集资入股领到了12万元的分红。贫困户钟华金告诉记者,他一家当时获分红资金3021元,“不用靠别人救济过春节了。”

    里屋村委会太翠村贫困户卢真兴一家三口人,年收入仅4400元。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卢生一直没有工作。帮扶规划信息显示,要帮卢生联系到佛山市修理一厂工作,年收入可达15000元,帮助其用3100元入股木材加工厂和养猪场等项目。

    木料加工厂、养猪场、养鱼项目等预计年产生利润约22万元。而农村普遍存在的村委会力量薄弱、缺乏监管、财务制度不透明的问题让帮扶单位感到不能简单将扶贫项目托付给村委会和贫困户。

    帮扶单位为村委会建立扶贫项目股份制财务管理制度,成立扶贫开发公司。具有创造性的是村委会与59户贫困户签署协议,让分红有案可查。

    以“养猪场和鱼塘经营分红协议”为例,甲方为村委会;乙方为59户贫困户。协议中要求,养猪场和鱼塘归属权属于村委会,但不得转卖。养猪场安排59户贫困户入股经营,直至贫困户在三年内脱贫为止。经营所产生的纯利润,按村委会占三成、贫困户占七成的比例进行分配。

    湛江国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仍在多渠道引进扶贫项目,保证今年内里屋村摘掉贫困帽子。

 

脱贫项目少钱多不会花

全省到户资金投入最少的后20名帮扶单位中,深圳占5个

    下湖村改造前的茅草屋。

    危房改造后,下湖村村容得到改善,但经济发 展 仍 滞后。

    珠三角发达城市深圳市对口扶贫湛江市的贫困村。外界印象是深圳投入资金规模肯定不小,但省扶贫信息显示,扶贫单位到户投入资金最少的后20名的帮扶单位中,来自深圳的占了5个。记者在湛江调查发现,去年扶贫过程中,的确存在个别单位资金投入不足的状况。

    比如,深圳坪山新区管委会共扶持了包括下湖村在内的雷州市东里镇4个村庄,其中下湖和七联两个村贫困户加起来有287户,贫困人口达1365人。今年4月记者采访时,驻村工作组组长沈鉴湖说,扶贫开发以来帮扶单位向4个村庄共投入使用资金100多万元。如此推算,平均每个村不到30万元,与庞大的贫困人口相比,投入相对较少。

    虽然今年深圳坪山管委会决定将大手笔投入,但记者发现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际脱贫项目匮乏。

    砸钱!主要完成硬性任务

    下湖村距离雷州东里镇9公里,共有10条自然村,其中革命老区村8条,总人口4179人,现有总户数789户。由于人多地少,水利失修,农业收入很低,而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很薄弱,甚至无法维持村委会正常工作开展。扶贫开发一度让这个位于雷州市东里镇西北部的贫困村燃起希望。

    2010年帮扶单位的帮扶规划主要是:建立贫困档案,制定每个贫困户脱贫措施,组织劳动力外出及危房改造。

    “最大头投入是危房改造,其他大部分也是省里的硬性任务。”一位村民对记者表示。

    下湖村一位村干部表示,深圳坪山新区管委会帮助他们改造了20间茅草房,配套了省里的5000元资金,以每人每月65元的标准为100户贫困户购买了社保,以每人每月30元的标准购买了新型合作医疗,另外7万多元用于村委会装修,对于就读高中、大专、大学的贫困学生也给予500或1000元不等的资助。

    扶贫开发工作中要求,扶贫要因地制宜。但记者走访发现,管委会对其余三个村庄的帮扶措施大体与下湖类似。沈鉴湖告诉记者,现在“到账资金”已有200万元,今年投入将大为提高,投入并不算少。除此之外,帮扶单位还牵线搭桥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贫困村民到深圳坪山新区务工,“两次转移了几百名劳动力。”

    但村民却有不同的感觉。“很感谢扶贫单位的大力支持,但对比起来好像动作不大。”贫困户李伟告诉记者,他家中劳动力不足,不能外出务工,想留在村里发展种养业,但没有资金投入,脱贫办法也不是很多。

    赚钱?实际脱贫项目匮乏

    沈鉴湖表示,帮扶单位今年计划帮助修一条行政村路,建设一个教学楼,加起来需要投入资金300多万元。

    但也有村民担心,这些投入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扶贫项目不多,他们担心三年过后还是缺乏脱贫能力,还是会返贫。

    沈鉴湖也坦承,现在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项目,“原本打算出资20万元,用于虾塘或商铺的建造,然后再将其出租,利用租金充实集体经济收入,但后来发现并不可行。”

    深圳坪山管委会在省扶贫信息网显示的去年产业帮扶成效是,提高种、养殖业经济效益,拨款4万元成立农业生产研究基金会,引进附加值较高的紫心薯种苗,进行小面积试验种植和养殖,一旦能成功开拓市场、确定销售渠道,则开始大范围地推广。

    沈鉴湖说,提高单产和种养效益,可帮助村民找到一条产业致富之路。但实际上,帮扶单位向每个村下发2万元的农业基金,用于种养培训。但下湖村一位村干部表示,村委会不太会使用这笔资金,没有多大效果。

    从2010年扶贫开发情况看,下湖、七联等村资金投入不足,扶贫项目难以开展,扶贫工作的思路也不够开阔。

    按照扶贫开发要求,驻村干部要常驻贫困村。村民告诉记者,去年驻村干部只是每个月或20天从深圳到村一次。

    下湖村等4村驻村工作组组长沈鉴湖表示,现在他对贫困村的情况已经逐渐熟悉起来,要花心思在接下来的一年半中想出一些脱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