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扶贫“双到”AB面之领导重视篇:“给力”扶贫,各级“一把手”责无旁贷

记者观察

    5月21—22日,国务院扶贫办在乳源瑶族自治县举办全国扶贫系统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培训班,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扶贫办分管副主任参加了培训。大家不约而同地把“领导重视”作为广东扶贫成功第一条重要经验。

    政府主导、领导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是我国扶贫开发最大的特色。从中央到地方,扶贫开发在党和政府的工作日程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省“双到”扶贫开展以来,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等省领导亲自动员,与当地领导、贫困群众研究帮扶方案,制订工作措施,推动工作开展。

    为了促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自觉依法依纪履行扶贫工作职责,确保按时高质完成对口帮扶任务和目标,我省出台了“双到”扶贫问责办法,“达摩克利斯之剑”直指县级以上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把手”,要求落实责任,严格问责。

    然而,尽管有着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被称为“最严厉”的扶贫问责机制,南方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个别地方的党委、政府仍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消极方式来“应付”扶贫工作。

    为什么要强调“一把手”必须重视扶贫?这是因为,无论是扶贫政策的制定、扶贫重点的确立、扶贫资金的筹集,还是扶贫方向的把握以及扶贫过程的督察、扶贫效果的评价都由各级党委、政府来组织完成的。从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制定帮扶规划措施,推动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开展,“一把手”始终起着关键作用。

    今年3月9日,中山召开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会议。中山市委书记薛晓峰、市长陈茂辉和中山各乡镇“一把手”均参加了会议,明确帮扶责任单位“一把手”为扶贫工作主要负责人。资金、人员和机制迅速落实,扶贫的投入力度空前,扶贫效果与去年相比,有了明显改善。

    去年12月,在“一把手”的重视下,湛江开出我省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最严厉的“罚单”:雷州市白沙镇3名镇官被免职。此后,当地扶贫工作形势迅速好转。

    今年是全省扶贫开发攻坚年,我们应该认识到,“双到”扶贫工作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各级“一把手”应该把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予以高度重视。“给力”扶贫,“一把手”责无旁贷。

中山扶贫汕尾知耻而后勇
扶贫投入一季度暴涨至近1.7亿

    中山国税局扶贫海丰县黄羌镇合门村,扶贫工作组出资建立黄花菜种植基地。                         张迪 摄

    中山扶贫办今年明确创新“一村一基地”脱贫模式。          张迪 摄

    GDP居全省前列的中山在过去一年的扶贫“双到”工作中却遇到了波折:全省扶贫工作考核中,帮扶汕尾80个村的中山位次靠后。

    痛定思痛,3月9日,中山召开全市扶贫开发大会,再次统一思想,派驻300多名驻村干部,并提出第一季度“形成气势,初见成效”,上半年“明显好转,扭转局面”,年底“基本完成,后来居上”的年度计划。

    中山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扶贫汕尾80个贫困村的脱贫任务,争取“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贫困村和贫困户100%完成脱贫。

    副镇长挂职常驻两年时间

    2009年8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中山市将对口帮扶汕尾市80个贫困村24375户贫困户,涉及人口13万多,其中陆丰40个村、海丰25个村、陆河15个村。扶贫工作于去年12月底正式铺开,89个单位挂扶汕尾市陆丰、海丰、陆河。

    彼时的中山扶贫工作,通过产业扶贫“造血”工程,探索整合土地资源进行反承包,连片开发土地,引入中山种养能手盘活耕地提高土地效益的扶贫模式。改变当地“一年一造”的种植习惯,试行推广“一造玉米、一造水稻、一造马铃薯”的种植办法,提高当地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2010年,中山累计投入帮扶资金6887万元。年度扶贫考核工作中,中山的成绩出人意外地排名靠后,让人大跌眼镜。

    “以中山在经济和农业产业方面的实力,拿到那样的成绩,驻村干部普遍感到抬不起头,也不服输。”一名扶贫干部说,“扶贫会议上进行深刻反思,讨论扶贫开发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省委在去年底听取汕尾、中山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情况汇报中,就对两市进行“预警”。会议指出,两市的扶贫开发“双到”帮扶工作进展不平衡,帮扶方法的创新性有待提高,部分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不够强,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考核结果也给中山市委、市政府领导带来不小的震撼,中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中凡在汕尾考察时,进入13个贫困村调研。3月9日,中山召开全市扶贫大会,24个镇及参与帮扶的工作单位一二把手全部参加,重新部署扶贫工作。

    扶贫“双到”中的重要一环——— 驻村干部选派体现了中山对扶贫工作的重视。“80个村共有38个工作小组327人。”中山市农业局副局长李小建介绍,每个工作小组一般由“镇+单位”的模式组成,中山24个镇区派出副镇长或者党委委员挂职常驻对口帮扶镇党委委员,挂职2年。“这是考虑到镇干部有基层工作经验,能够使扶贫工作更容易开展。”

    驻村干部被要求脱产常驻,派出挂职的驻村组长不再负责原镇区的一切工作,按工作日时间常驻当地,全职投入到帮扶工作中。挂职驻村人员负责协调当地县、镇扶贫部门开展扶贫工作,专责承担所属镇区对口帮扶任务相关的工作,不参与挂扶镇其他事务管理。

    创新“一村一基地”脱贫模式

    强调重视扶贫工作的效果从各项数据的暴涨直观地表现出来:第一季度,中山落实帮扶资金1.6970亿元,其中帮扶到村9424万元,帮扶到户7544万元,扶贫资金总投入增至2.3857亿元,相比2010年增加246%。

    记者发现,火炬开发区、中山市教育局和中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帮扶的8个贫困村总投入2880.6万元,平均每个村投入360万元,在中山38个工作组中总投入和平均每村投入均排名第一。帮扶的80个贫困村中,平均投入超过200万元的有49个村。

    巨额的扶贫资金怎么花?中山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总结前期帮扶经验后,今年明确创新“一村一基地”脱贫模式。

    “‘一村一基地’是指每个贫困村都有一个‘造血’的扶贫项目。”上述负责人解释说,3月14日中山派出专家组用一周时间到海陆丰地区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计划在汕尾建设扶贫开发万亩农业产业园区,按照每村开发不低于100亩的要求,发展“123”粮食工程和特色农业生产。与扶贫项目配套的还有建立生产合作社,增强农业产业抗风险的能力,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中山市国税局扶贫汕尾市海丰县黄羌镇合门村,合门村现有人口502户2594人。这个水库移民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较低,村集体收入为零。2010年第一季度,投入了21万多元用于修建陂头等水利设施,改善灌溉环境。此后,扶贫工作组决定出资40万元建立合门村50.55亩规模的黄花菜种植基地,今年面积达到100多亩。

    “2010年建成了13个产业基地,第一季度就启动38个,剩下的68个项目将在第二季度全面启动。”李小建表示。

    问责制度也在加强。今年3月份,5个中直、省直单位因扶贫不力,被新增的板芙、神湾、大涌、民众、阜沙5镇替代主导扶贫的地位。在4月22日的扶贫现场会上,驻村干部未完全脱产驻村、领导到村干部到户人次较少、单位与村“两委”研究工作较少、资金落实较少等单位均被点名。此外,对帮扶工作不力的单位进行“单兵教练”,并发出“黄牌警告”。

    重压之下,第一季度扶贫单位带领导到村、干部到户分别增加了131%和260%;道路硬化增加148%。

    “危房改造也是今年的重点。”中山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危房改造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目前解决了748户,占上报数的1/5,但第一季度就完成了167户。

    按照中山市提出的目标,扶贫开发第一季度“形成气势,初见成效”,上半年“明显好转,扭转局面”,年底“基本完成,后来居上”。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还会有投入。”

帮富不帮穷造假很夸张
潮州饶平“双到”扶贫“走了样”

    新埔村一村民被评为“贫困户”,有一栋崭新的楼房。 李秀婷 张迪 摄

    新善村农户卢志勇家房屋破败,媳妇嫌穷跑了,却不是“贫困户”。张迪 李秀婷 摄

    帮扶卡上,贫困户卢光伟凭空多了一个姑姑和弟弟。       李秀婷 张迪 摄

    根据读者提供的线索,记者近日在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上饶镇部分贫困村走访发现,由于对扶贫工作推进重视不够、管理缺位“双到”扶贫在这里“严重地走了样”。

    “帮扶单位玩数字游戏”

    上饶镇上坑村总共94户贫困户,去年有37户脱贫。该村村委会主任许圩坦言,这37户脱贫,一是因为直接送钱增加的收入,二是在外务工工资上涨。“只是玩数字游戏,不可能真正脱贫的。”

    许圩透露,帮扶单位除了给挂钩的贫困户几千元到1万元的帮扶资金外,还给60户贫困户送去了数额不等的鸡鸭鹅苗,但因为有的家庭没有养殖经验,加上“大部分的家庭供不起料”,禽苗大量死亡或者被中途卖掉。

    但上坑村已经足以让其他村庄羡慕不已。在去年年底的考核中,上坑村被评为“优秀”,成为饶平县19个“插红旗”的村之一。知情干部透露,在上饶镇11个扶贫村里,有五六个村“只是给扶贫户每年送去200块钱,没有其他的帮扶措施。”

    上山村共有32户扶贫户,去年年底公示的脱贫户有16户。村支部书记詹新华说,脱贫户基本都是因帮扶单位介绍出去打工,增加了劳务收入。

    詹海兵就是这16户脱贫户之一。脱贫公示里写道,帮扶单位介绍詹海兵去广州废品站打工,介绍他的两个儿子去附近的瓷厂打工,去年人均收入可达2590元,比前年增加22.2%。

    但詹海兵对记者表示,他和两个儿子的工作都是自己出去找的。至于2590元的人均年收入,“全家2590元还差不多。”比起2009年,收入多了500元。

    帮扶浮滨镇新埔村的饶平县卫生局表示,迄今为止,他们帮助了46人实现了劳动力转移,为农户举行茶叶种植培训2次。但在走访中,村民们都表示“是自己出去找的工作”。

    “帮扶卡凭空多出两个名字”

    “帮扶卡写得太夸张了!”巫得强说,他看到自己的帮扶卡上写着,1.7亩地除去成本可收入一万多元。愤怒的他当场对叫他签字的村干部说“地这么好种,要不叫你们来种?”

    巫得强说,他只见过一次自己的帮扶记录卡,那是去年年底时,村干部拿着100元钱说:“不签字就拿不到钱”。在村干部“签吧,不要难为人”的督促声中,他签了字,帮扶记录卡随即又被收走了。

    贫困户们表示,当初帮扶记录卡发给他们时是空白的,村支书让他们签字后就收回去随便填写。

    在浮滨镇新埔村,贫困户胡素芬有两个儿子,但记录卡上只记录了一个。对此,县卫生局帮扶干部解释说,这是因为胡素芬的小儿子是超生的,没上户口,“村干部是根据户口填的。”但记者随后在胡素芬家的户口簿上看到,她的小儿子已经上了户口。

    新善村贫困户卢光伟的帮扶记录卡上,没有妻子和儿子的名字,但凭空多出两个陌生的名字,一个是姑姑、一个是弟弟。

    新善村村支书解释说,帮扶记录卡是根据省扶贫系统里的资料填写的,“即使错了也要照样填。”

    而有的村“扶贫双到”的台账管理亦混乱异常。新善村村支书卢其平向记者表示,包括帮扶记录卡在内的新善村所有的“扶贫双到”的资料均在前任村会计手里没有移交。记者了解到,上善村新一届的村委班子已经选出近半年,而前任村会计已经去了福建打工。

    新善村现任村委会主任卢俊义表示,这是因为前任村委会主任、现任村支书卢其平不放权“村务盖章都要我拿到他那里去盖。”

    与新善村类似,饶洋镇上山村新的村委班子选出近半年,村里的工作仍未交接。现任村主任詹春树对扶贫工作一无所知,“老主任(即现任村支书)大部分的村务资料都没有移交给我,工作根本没办法开展。”詹春树对此很无奈。

    “与干部关系好,富裕也有人扶贫”

    “与村干部关系好的,很有钱也能‘贫困’,关系不好的,再穷也没人管。”在走访中,许多村民告诉记者。

    在浮滨镇新埔村,一名知情村民指着一栋修缮一新、贴着整洁瓷砖的三层楼房表示,这是一个被评为“贫困户”的村民的家。而与这栋新楼临近的一座破旧房屋的主人,却没有评上。记者根据该村民提供的户主名字进行核实,发现确实如此。

    同样的情况在多个村庄都存在。在上饶镇新善村,村民们一一指点,在23户贫困户里,有10户是前一届村委班子成员和他们的兄弟或亲戚,其中9户都比其他村民家庭条件要好。而3个前任村委班子成员为了掩人耳目,均用妻子的名字设立贫困户的户头。

    面对村民的指控,前任村支书兼村主任、现任村支书卢其平哑口无言。

    而更让村民失望的是,“上面的好政策,下来就变了样。”由于缺乏管理,原本用来帮扶贫困户的钱,却落入了村干部的腰包。

    据介绍,潮州市出台一项措施,对部分特困家庭每人补贴1000元,在省内是独有的帮扶措施。卢光伟是上饶镇新善村唯一的“特困户”,按照政策,他家5口人应有5000元特困补助金。但卢光伟一直没有拿到这笔钱,甚至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知情人士透露,在户主卢家指(卢光伟父亲)因无钱治病去世之后,愤怒的家人将尸体抬到村支书家,村支书才将这笔钱还给了卢光伟,但同时又扣了2600元发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作为村里的“慰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