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昌市大富村的小学生们走在平安路上,再也不用受泥泞小路之苦
在公众印象中,富庶的广东似乎离“贫困”二字相去甚远。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85年至今,经济总量已连续20多年居全国第一。而事实上,贫困依然是广东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广东富的地方肥得流油,穷的地方穷得掉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广东省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相当突出——广东省扶贫办的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09年,广东还有70万户316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14%。特别是还有200多万户农民居住在危房和茅草房中,有3409个村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其中,粤东、粤北的一些地区,农业人口贫困比例高达41.2%。对当下广东来说,如果广大山区和贫困地区不能脱贫致富,全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也就无法如期实现。
三个全国“率先”
闯出扶贫开发新路子
广东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扶贫开发这两块“短板”。近年来,广东通过采取“智力扶贫”、“对口扶贫”、“开发扶贫”和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使全省贫困人口持续减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2007年末,刚到广东上任才一周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深入粤北山区调研后,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山区群众过上好日子”,并提出了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登记造册、电脑管理”的新思路。
紧接着,广东开创性地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大会战:数千个机关、企事业单位被动员起来,以近万“扶贫一线精兵”为先锋、数以百万的“扶贫大军”作后盾,对口帮扶3409个贫困村300余万的贫困人口,实行定点清除贫困。
通过在全国率先结合整村推进,实施“规划到户”帮扶;率先实施扶贫考核制和问责制,实现“责任到人”;率先实施扶贫信息电脑联网管理,让扶贫在阳光下运行,广东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双到”方式提出之后,扶贫的对象细化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各单位根据帮扶对象特点,分门别类制定到村到户的帮扶措施,整村推进,结下硕果。如广东省农业厅对口帮扶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罗洞村,利用山地资源优势,引导村民发展茶叶、中药材及冬种蔬菜等产业。同时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将当地优异的广东本土猪种“蓝塘土猪”发展成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成效明显。
五个“前所未有”拉开扶贫
“双到”的序幕
最近,怀集县诗洞镇云田村贫困户植志弟的命运因一帮人的到来而改变。云田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植志弟家里每年的人均纯收入不足2500元。“现在每个月收入我有1000元,家里还养猪、种豆,收入多了好多,今年有信心脱贫。”植志弟说。在“双到”帮扶下,在云田村腐竹厂工作的植志弟过去一年喜事连连:家里种的3亩黄豆直接由厂里高价收购,精心喂养的10头生猪即将出栏,固定工资再加上“钱生钱”的种养项目,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这个腐竹厂是由帮扶单位出资15万元作为18户贫困户的入股资金,植志弟除了每个月拿到固定工资外,年底还能拿到分红。
2009年6月以来,全省已经有近70万人受益于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实现了初步脱贫。据悉,2010年全省经核定的37.1万户、155.8万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2410元,与帮扶前相比,人均增收822元,增幅达51.76%,其中15.6万户贫困户、69.3万人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2500元,初步实现脱贫。340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得到稳定提高,总体收入达10249万元,平均每村达3.01万元。
扶贫成效如此之大,这在广东扶贫开发史上是前所未有。事实上,这与前所未有的各级领导重视程度、扶贫投入力度、派驻帮扶干部力量、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等重要因素密切相关。
据统计,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各级领导到村近20万人次,干部职工到户超过143万人次;全省共投入资金44.217亿元,平均每个村129.7万元;全省共派出驻村干部达11524人,实现了村村有驻村干部、村村有工作组。
在扶贫“双到”中
探索建立彻底脱贫机制
随着“双到”工作的不断深进,广东2009年提出的“用3年时间帮扶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到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上”的目标变得越来越近。
“扶贫‘双到’工作帮助脱贫两年、三年问题不大。难就难在扶贫工作组走了之后,他们会不会返贫。”广东省烟草专卖局驻村干部王清明与其他驻村干部有着同样的担忧与思考。
如何建立彻底脱贫机制,让贫困户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各帮扶单位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培养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探索,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双到”特点。

帮扶单位组织丰顺县建桥镇建安村村民,同心协力修复水面石桥
在粤东西北地区,农民危房和基础设施不便制约了贫困户“安居乐业”。各帮扶单位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如江门市国家税务局、江门市地方税务部门去年先后投入资金完善乐昌市云岩镇选家洞村饮水工程,解决了142户村民共7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修建了灌溉水渠1.3公里,新建了2座无公害公厕,该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各帮扶单位还通过“双转移”招商引资引进新项目,采取入股水电站、工厂厂房收租为村集体公益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大大提高了贫困村生产生活质量。这成为了广东扶贫“双到”工作的一大特点。
据悉,到目前广东共扶持3409个贫困村发展经济建设项目7556个,其中农业开发项目5336个,工业开发项目1090个,商贸旅游项目540个,招商引资项目592个。扶贫“双到”项目的蓬勃发展为贫困户打通了幸福之路。
移民扶贫
离大山越远 离幸福越近
广东的贫困地区大部分处于粤东西北的山区,以连南县尤为典型。连南瑶族自治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落后,集“老、少、边、山、穷”于一身。
三排镇光明村距离连南县城20公里,四面环山,水资源奇缺,每年从9月旱到次年3月,加上石灰岩地区地表蓄水难,以致该村的水田和山地都成了“望天田”。干旱缺水的村民,因为只能喝不卫生的山水而多患疾病,因病返贫的村民甚至占当地贫困户的三成。
“目前仍摆脱不了贫困的,大多数是居住在边远山区,自然环境差,帮扶工作难度大,脱贫成本高,是扶贫工作的硬骨头。”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告诉笔者。
“汪洋书记来调研时,看到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户居住环境恶劣,指出一定要让他们下山来改变这一局面。”连南县委书记崔建军介绍说。

2011年1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右二)到连南移民新村慰问搬进了新家的移民群众
目前,“移民下山”已经成为“双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据连南县的规划,共建设8个移民点,从2010年起到2014年,将全县高寒山区及不具备生活条件地区的3278户自愿移民群众分期分批搬迁到全县8个移民新村,目前已启动了4个移民示范村的建设。
在离大古坳最近的一座山脚下有一片工地,十多栋联排别墅式的小洋楼正在建设中,这就是大古坳村高寒山区移民示范村。“汪洋书记说,离大山越远,离幸福越近!为此,我们在这里建一个移民村,把贫困户们迁下山来。只要是海拔600米以上,无房或危房的贫困户,每家每户出3万元,就可以在这里与另一户村民平分拥有一栋楼房!”连南县扶贫办房叶华说。
为确保移民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连南县积极探索建立“后双到”移民发展长效保障工作机制,安排移民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并保持移民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不变,建立移民群众“培训—就业—创业”一体化的长效机制。“后双到”服务采取“结对子”的办法,指导和帮助移民群众解决就业、就学、保障等方面的难题,解决移民群众的各种后顾之忧。连南县还特别设立了500万元的高寒山区移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引导和帮扶移民群众大力发展蔬菜、土猪、土鸡等特色农业项目和第三产业。
产业扶贫
让贫困村民能致富,持久富
“脱贫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致富。”汪洋书记在韶关调研时强调,“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根本途径。”
广东在产业扶贫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措施,坚持“靶向疗法”,选准和落实产业扶贫项目,制定帮扶规划,并把产业帮扶项目落到实处,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乐昌市大富村四周环山,贫困户老弱居多,没有技术专长,没有创业资本,靠什么致富?“双到”扶贫工作队走村串户,最后制订了“以产业帮扶,促种养致富”的扶贫方案。扶贫工作队与大富村委会、农业合作社一起,建立了690亩蔬菜、黄烟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分租给贫困户。鹤山帮扶单位拿出了第一批种植帮扶资金3.2万多元,给贫困户发放了种苗、化肥。工作队请来技术员,多次组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使大富村去年的四季豆亩产较常年提高了45%。此外,工作队筹集了12万元资金,修建了1605米“三面光”水渠,确保种植基地用水。同时,联系交通部门抢修了一条穿越蔬菜、黄烟基地核心区域的水泥路。
有产品,有技术,工作队又开始考虑市场问题。很快,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乐昌市农丰农场(公司)与村民达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购销方式。看到大卡车每天开进村里收购新鲜蔬菜,不用操心蔬菜销路,村民个个喜笑颜开。他们告诉笔者,有了技术、市场,就不担心以后再返贫了。这其中贫困户3264户种植蔬菜1.1万亩,仅此一项预计贫困户户均年收入可达1.3万元。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高度评价大富村发展种植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做法,并命名为“大富模式”。
下一步的农业产业扶贫,广东省有着新的突破。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业”工程。按照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的模式,引导贫困村发展优势产业。拟实施“四个一百”工程:推动建设一百个主导产业示范园(村);建设一百个互助资金试点村;扶持一百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开展一百万贫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把扶贫开发和“双转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贴息贷款,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
金融扶贫
郁南县首创全国金融扶贫新模式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在传统禁锢中步履维艰。在粤西的山旮旯里,一场为农民提供发展生产“第一桶金”的金融实验正在引发关注。
2010年7月1日,云浮市郁南县设立“双到”金融扶贫基金,向全县贫困户共4497户整体授信5000万元,平均每户贫困户可申请1万元的贷款,拉开金融扶贫向全县贫困户全覆盖的大幕。
“‘金融扶贫’贷款帮了我的大忙。”家住郁南县平台镇大地村的苏火新探索养殖竹鼠有五年之久,因为没资金而一直未迈出这一步。自从申请了两万元扶贫贷款,他每年养殖竹鼠4批(每批1200只),竹鼠一斤市场价在80元左右,今年的收入有望达7.3万元。“很多人都主动打电话来订,都供不应求。”富起来的苏火新有一个更大的愿望,就是把村里小规模竹鼠养殖户组织起来,打造一个贫困户养殖示范基地。
“我们借助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爆发力。”郁南县委书记黄志豪向媒体算了一笔账:帮扶人将对贷款进行贴息,如果按照郁南金融机构6%的市场利率计算,如农户贷款1万元,一年需要支付600元利息,帮扶人按90%贴息计算,一年最多掏出540元就可以达到帮扶贫困户1万元的效果,相当于帮扶效应扩大20倍以上。据介绍,这种向区域内的所有贫困户整体授信的金融扶贫模式在全国尚属首次。
社会扶贫
让志愿扶贫成为常态
“扶贫济困、共建和谐”、“志愿扶贫、快乐扶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广东扶贫新模式,虽仅实践一年多,但全民参与的扶贫理念已深入人心。
去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广东开全国之先河,决定从2010年起,将每年6月30日定为“广东扶贫济困日”。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爱心捐赠、访贫慰问等活动,掀起了“人人参与扶贫、个个奉献爱心”的热潮。
“更为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慈善家等社会力量加入到扶贫开发的队伍中。”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秘书长钟韶彬介绍,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社会各界募集善款30亿元,民营企业捐款就有16亿多元。其中现场捐款2亿元的碧桂园公司,把5000万元定向用于清远西牛镇花塘(树山)村扶贫,开启了企业对口帮扶贫困村的扶贫新模式。
在广东还活跃着一群扶贫志愿者,这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志愿扶贫队伍,目前有1000多人。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还吸收了包括产业扶贫专家、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贫困村大学生村官、贫困村村委会主任等方面人士参与到广东扶贫开发的指导、服务工作中。
由于扶贫“双到”准确地把握了广东反贫困的重心由贫困县到贫困村乃至贫困户的阶段性变化,打开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社会关心“双到”、支持“双到”扶贫的新局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扶贫新模式必将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

首届“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社会各界募集善款30亿元,民营企业捐款16多亿。
(相关报道:农民日报《扶贫“双到”:点亮“幸福广东”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