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双到扶贫:从“靶向 疗法”到“辨证论治”

    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已成为广东一大心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贫困村、贫困人口多等问题亟待解决。

    2009年6月,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对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14个地级市和江门恩平市共83个县(市、区)的3409个贫困村,以及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户,通过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确保被帮扶的贫困户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省委书记汪洋强调,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政治上有利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经济上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社会发展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广东实施扶贫开发战略、创新扶贫方式的一大创举。

    1年多来,“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式在集中了广东大部分贫困人口的粤东西北地区得到全面实施和推广。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通过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金融扶贫、劳务扶贫、社会扶贫、项目扶贫等各种方式,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在“靶向疗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辨证论治”,做到标本兼治摘穷帽。至2010年6月,全省3409个贫困村,已有3263个帮扶单位派驻帮扶工作组开展工作,开局良好,初见成效。

    这份漂亮的扶贫开发成绩单,也让广东看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希望。

因地制宜持续“造血”

    众所周知,扶贫是个世界性难题,不是一时半会就可以搞好,往往是扶时热热闹闹,过后依然贫穷。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能不能坚持可持续性扶贫,通过一种手段的引导达到农民自主脱贫。

    在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中,我省一改过去单一的“输血”帮扶方式,增强帮扶贫困户的“造血”功能,为贫困对象培训技术,争取项目、资金、政策,帮助贫困户改善条件、改变观念,因地制宜,“辨证论治”,将扶贫工作向纵深推进。

    推进“智力扶贫”是我省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一大亮点。我省注重把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与“双转移”工作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培训力度,通过建立劳动力信息管理,将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劳动力建档立册,提供给用工企业优先录用;多方挖掘蕴藏在群众中的知识力量,建立市、县、镇、村、组五级社会培训网络,培养“乡土人才”,有效地解决了农业产业化、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智力扶贫”过程中,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和方法,注重“启智、融智”,把“整村推进”与“参与式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制定扶贫开发规划,让农民参与其中。如由农民民主公选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怎么用,农民说了算。真正把贫困者放在反贫困的主体位置上,政府把资金的使用、管理权和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交给了群众,群众对项目的关注度、义务投工投劳的积极性和自筹资金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贫困村群众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形成了“自愿脱贫、我要脱贫”的意识,提高了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意识。与此同时,有的地方发挥农村能人效应,着力推行“外挂村官”扶贫,选聘外出经济能人回乡挂任村官、镇官,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在罗定,一个小小县级教育基金会居然能筹到善款近3000万元!罗定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和让农民拿到钱同等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用钱,这就需要从教育抓起。”在智力扶贫上,罗定舍得下本。一方面,积极贯彻全面实行“两免一补”等政策,免除近400所农村中小学的20多万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杂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另一方面,利用社会捐资奖励优秀学生以及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目标。据罗定市泷州教育基金会负责人钟雪芳介绍,至2010年9月底,专户共收到善款1825.135万元,支出135.85万元,其中资助贫困大学生365人,奖励高考优秀生44人。

    金融扶贫则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有项目缺资金的难题,让贫困户在财富创造中唤起智慧和勇气,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今年10月,郁南县推行“金融扶贫”的工作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郁南县发挥扶贫基金杠杆效应,设立扶贫基金,为贫困户实施担保贷款,该县多方筹集1000万元资金建立担保基金,为每个贫困户担保不超过2万元的贷款;县农信联社按基金额度放大5倍,向全县近4500户贫困户整体授信5000万元;贷款利息由帮扶单位和责任人解决50%-90%,贫困户自行负担10%-50%。目前已为1498户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1325.2万元,贷款覆盖率达33.3%。目前,郁南还有800多户贫困户正在办理小额担保贷款事宜。金融扶贫不仅有效放大了资金投入,而且有利于促使贫困户自强自立。金融扶贫的受益者苏火新告诉记者,等他富起来后,要拿出一笔钱来赞助一户贫困户,帮助别人像他一样脱贫致富。像苏火新这样由扶贫贷款起步创造财富的贫困户还有不少,“金融扶贫”让贫困户的思想更活,致富信心更足,带动更多的人走上致富的道路。

    过去,农民小户种粮、种菜、养殖,在市场价格波动的时候,抗风险能力极差,非常容易亏本。而这也是过去“扶贫-脱贫-再贫困”的主要原因,一些扶贫只是简单地给些钱和物给贫困户,但是最终却没有帮助贫困户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如今,我省产业扶贫一路高歌,让人振奋,各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主抓特色产业、全方位推进”,做大做强,且各具特色。各地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突出特色产业发展,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产业化组织的带动,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的扶持,为贫困户提供种子、种苗补助和扶持改善农业基础实施等形式,帮助贫困户加入特色产业发展。蕉岭县三圳镇芳心村村民曾令全是本村16户贫困户之一。今年4月,在蕉岭县委组织部的帮助下,曾令全种了近2000棵名贵树木,如果市场稳定,曾令全明年3月就可以成为首批脱贫的万元户。作为“南岭生态区试点县”之一,蕉岭选择培育绿色产业市场,鼓励农户靠绿色产业致富。从蕉岭石窟河蕉城段向下游走,不少种植大户正在抢租较好的耕地,发展名贵树木,形成拳头产品,市场渐成气候。在粤东西北各地,随着一家家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的进入,个体种养风险逐渐减弱。乳源大桥镇中冲村书记朱国华反映,在实施“双到”扶贫后,帮扶干部针对当地较多农户种植蔬菜的实际情况,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引入深圳嘉农公司,农户和企业签订收购合同,设定了一个最低保护价,即便市场价格低了,也可以保障农民有最低收益,不会亏本。

    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推动“保障扶贫”让贫困户生活无忧是我省扶贫工作的另一举措。各地不断建立完善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扩大农村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实现贫困农户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有效缓解贫困农户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政策性农房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授保额;逐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省试点工作;拓展农业保险,降低农民发展生产的风险成本。

    短短不到两年时间内,我省各地不断涌现出“双到”(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的新方式、好做法,从“靶向疗法”到“辨证论治”,因地制宜,成效初显。

“四有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个个责任感强、工作能力强的帮扶工作组,加上一户一法,我省已为贫困农民走出一条“撤走帮扶干部、留下致富能力”的路子。而“双到”扶贫之所以能够取得初步成效,与其已形成缺一不可的“四有机制”不无关系:

    其一、有组织和人力。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说,广东目前各地各帮扶单位都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任副职的”双到”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并派出驻村扶贫开发工作队,让有能力、有办法的人进村扶贫。据统计,广东有3409个贫困村,目前已经有3263个帮扶单位派驻帮扶工作组到定点帮扶村开展工作,占95.7%,驻村干部达到8533人,平均每个贫困村有3个扶贫干部定点帮扶。

    其二、有思路和方法。韶关方武村驻村干部刘海翔的说法很有代表性:”我们驻村后首先深入到75户贫困农户中解剖麻雀、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然后开出有针对性的方子,落实相应帮扶措施。比如针对村民谢世桥缺乏资金进行再生产投资问题,为其提供3000元种养资金扶持等。”

    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综合处处长魏联辉说,从全省层面看来,各地紧密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不少推进扶贫开发的有效办法。比如除了产业扶贫外,针对贫困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训转移就业扶贫和智力扶贫、针对因病返贫进行送医下乡的医疗扶贫、针对环境极其恶劣地区的移民搬迁扶贫等。这些做法针对性强,实际效果明显。           

    其三、有财力和物力。为加速贫困村民“摘穷帽”,广东省进行了大手笔的投入。目前,广东省政府已筹措财政专项扶持资金7亿元,专门用于包括粤东西北在内的14个市负责的2002个贫困村的扶贫投入,珠三角城市也分别安排数额不等的扶贫专项资金。同时,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其中珠海市动员企业筹资和社会捐资1000多万元,组织280名贫困农村劳动力到珠海就业等。

    其四、有制度保障。在“双到”扶贫中,广东省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方案,通过抓组织领导,强化帮扶责任的细化落实,把帮扶规划具体到户,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定单位、定人、定点、定责,让干得好的有动力,干得差的有压力。同时,抓督促检查,激励“双到”扶贫人、财、物持续投入,确保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不过,记者发现,尽管广东“双到”扶贫开局良好,但广东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目前,广东贫困面还比较大,相对贫困和没有稳定脱贫的人口还有316.5万多人,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5%,一些极其贫困家庭的总资产甚至不足千元。而我省“双到”扶贫的目标则是“用3年时间使帮扶村家庭年纯收入2500元以下农户基本实现脱贫,被帮扶的贫困人口年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对此,一些专家、扶贫干部认为,下一步,广东除了要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外,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也需要逐步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做到长效扶贫,治标治本。

    其一,广东要以“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为契机,探索和建立“扶贫文化”机制,发动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让扶贫开发成为干部、企业家、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一股扶贫攻坚的合力。在开好脱贫方子之后,单纯依靠政府财力难以“抓好药”,必须要进一步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鼓励社会力量纷纷下乡帮助”穷亲戚”。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广东的扶贫标准肯定要提高,没有全社会的参与,农民恐难以持续脱贫。

    其二,发挥贫困户的主动性。在实际帮扶过程中,扶贫干部发现一些贫困户很“懒”,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因此必须通过树立一些脱贫致富典型,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实现其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鼓励其靠自己走上稳定脱贫路。否则工作队走了,他就又返贫了。

    其三,建设一个好的村党支部,这既是农村党建工作的需要,也是让农民群众尽快致富的需要。从农村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农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那些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就是一个强大的战斗堡垒,可以带领农民建专业合作社、开拓创新找致富门路。而一些懒散的党支部,对发展束手无策,村民则致富无门,严重损害了党在农村的根基。

加大民生投入,注入强大后劲

    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让所有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犹在,但一项项民生政策果断出台,一笔笔民生资金及时拨付,一大批民生工程积极推进……粤东西北用行动从容应对困难,最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展望十二五,广东财政将继续给力“幸福广东”,将通过增收节支、科学运用财政工具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省财政厅在编制我省十二五财政规划时,已提出要多渠道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而扶贫工作,则是其中的重点。

    2011年1月,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透露,在“十二五”期间,省财政将运用贴息、融资、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重点支持技工、人才培训等方面,通过科学运用财政供给,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体而言,省财政将加大医疗、教育、卫生等民生投入。教育方面,省财政将围绕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教育拨款占25%的比例,每年至少投入1000亿元发展教育。在医疗保障方面,省财政下一步将围绕新医改,运用财政杠杆,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基层医疗设施建设。省财政还将在扶贫攻坚、公共民生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财政投入。省财厅将积极落实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扭转省本级财政调控能力逐年下降的局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要么用行政手段,要么用财政杠杆,在发展上对落后地区予以协助,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机制保障。

    在“十二五”计划中,我省提出GDP增长目标为8%,相比“十一五”,增长有所调低,这意味着省财政的“蛋糕”增幅有可能会减少。在此背景下,建设“幸福广东”,钱从哪里来,钱怎么花?曾志权透露,省财政将从增量和存量上,加大“保民生”。在增量上,新增财政将向民生方面倾斜;在存量方面,将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行政事业支出。

    2011年1月6日,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提出:十二五唯民生福祉不唯GDP。汪洋详细论述了“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任务,并要求各地研究制定幸福广东的指标体系,并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建设“幸福广东”重头戏,“实事做好了,人民群众就很温暖,幸福感很强”。

    扶贫没有止境,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让人民群众不断共享发展成果,经济增长才有持久的动力。我们完全可以相信,2011年,广东更为扎实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必将为粤东西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