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联手搭台给企业“唱戏” 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

■编者按
南方日报讯 (记者 黄应来 吴哲 实习生 彭琳 策划统筹 吴哲 邓圣耀 黄应来 袁丁) 一年前,省委、省政府于2013年11月部署调整加强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工作,明确由珠三角6市对口帮扶粤东西北8市,携手推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
一年来,对口帮扶双方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调整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关系的通知》的要求,迅速建立对口帮扶工作机制,落实帮扶人员和资金,加快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被帮扶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今年前三季度,8个被帮扶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059亿元,同比增长9.7%,高出全省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853亿元,同比增长23.1%,高出全省14.7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19亿元,同比增长17.3%。对口帮扶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这一年间,广东在对口帮扶工作中进行了不少探索与创新。为更好地总结“结对子”经验,南方日报记者连日来走访了清远、潮州、汕尾、韶关等地,挖掘这一年来帮扶工作给被帮扶地所带来的变化,以及背后的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各地发现,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工作调整一年来,两个区域政府在新的帮扶合作理念和机制带动下,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帮扶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比如,中山—潮州利用两地产业互补性强的特点,推动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广州—清远则借助市场一体化推动“广清一体化”。
案例1 中山—潮州 企业“联姻”促产业跨区域融合
最近前往潮州—中山产业创新中心咨询参观的一些企业代表惊讶地发现,应用于陶瓷卫生洁具制作的树脂成型设备竟然也能在这里找到。
原来,针对潮州卫生洁具产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占地面积大等问题,潮州—中山产业创新中心通过引进“陶瓷低成本自动化设备服务中心”,帮助企业研发出新型树脂模成型技术,使得中小陶瓷企业实现了生产模具由石膏模向树脂模的升级换代,也让生产效率由原来每人每天约40件,提高到每人每天125件。
这是中山—潮州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探索下的一个生动案例。中山、潮州两市以股权合作方式共同投入3亿元,打造市、区、镇、企“四级创新联盟”,获得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中山、潮州的对口帮扶工作碰撞出无数新火花,而这一切均源自市场——两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多的共同点和很强的互补性,一方面,两市产业集聚度高,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专业镇;另一方面,两市专业镇产业相似或同属一个产业链。两地政府瞄准这一契机,通过论证、调研、探索,一条产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的道路逐渐明朗清晰。
据中山—潮州对口帮扶指挥部总指挥殷昭举介绍,去年以来,中山、潮州一直将推动两市产业跨区域融合作为对口帮扶、共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以龙头企业合作的“点”,拉长优势产业的“链”,积极引导两市企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配套;注重产业招商,探索以市场为取向、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新模式,形成产业全链条跨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
通过调查摸底、引导对接、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充分尊重市场的措施,两地推动中山灯饰产业与潮州陶瓷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推动了中山家电+潮州陶瓷、中山食品加工+潮州农业、中山淋浴+潮州陶瓷卫浴、中山红木家具+潮州木雕、中山休闲服装+潮州婚纱礼服等两市其他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
将潮州陶瓷材料与中山灯饰加工相结合,催生出“陶瓷灯饰”新兴产业,使传统的“工业品”转化为“工艺品”。目前,两市陶瓷灯饰生产企业已达132家,产品远销全世界2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中山市五洲服装公司和潮州市宏祥服装公司等8家企业合作,形成婚纱、礼服从设计研发、原料供应到生产销售等一整条产业链,成本下降近20%。目前双方每月有3000余件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最终,由被帮扶市“一头热”转变为帮扶市和被帮扶市“两头热”、由政府“一头热”转变为政府和企业“两头热”、由上级“一头热”转变为上级和基层“两头热”,对口帮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例2 广州—清远 以一体化为引领 靠市场注入活力
6月12日上午,广州交易所集团清远综合交易中心和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清远运营中心正式揭牌,这标志着广州和清远要素市场和股权交易将迈入“一体化”。这是广州对口帮扶清远过程中一个缩影。广州对口帮扶清远,确立了“全面帮扶、产业支撑、项目带动、设施先行,以广清一体化引领对口帮扶”的总体帮扶思路。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11月13日在清远调研对口帮扶工作时提出,广清一体化,首先要加快市场一体化,打破地域割据,靠市场的动力,通过两地政府职能转变增强市场活力。
广州对口帮扶清远过程中,两市均注重运用市场力量、市场机制来推进帮扶。
首先,是广清两市共同设立了广清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为20亿元,基金固定收益由广州市财政贴息,每年贴息额为1.5亿元,7年共贴息10.5亿元,以此来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增大帮扶效益。
其次,两市共建产业园,并注册了广清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l0亿元(广州、清远、省按7∶2∶1的比例注资)。通过该公司,将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来推进园区开发建设。
另外,还创新模式,激活清远生产要素市场。广州交易所集团与清远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网站均己开设“广清要素市场”专栏,该栏目已发布交易项目70余个,涉及金额约30亿元。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今年还安排了100万元资金进一步激活和引导清远市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发展。
据了解,广州方面计划在2014年至2020年,总共安排23.45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广清帮扶项目的实施。通过市场力量、市场化运作,将发挥出比帮扶资金更大的作用。
在对口帮扶过程中,两地注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软”环境的方面,清远借鉴珠三角的先进经验试点“先建后验”,开展项目“先建后验”、“直接落地”试点,差别化推进“宽进严管”的改革实践;另外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远市政府保留行政审批事项目录322项,全市企业投资项目从立项至竣工验收全过程审批时限将缩减为35个工作日。
在“硬”环境的方面,加快推进广清交通一体化。清远是粤东西北交通大会战的主战场,许多路网与广州相连,开展帮扶工作以来,两市相关部门扎实开展了系列工作,如深入研究广清城轨与广州地铁的驳接问题,加大广清城轨项目、广清高速扩建项目、广乐高速项目、佛清从高速公路北段征地拆迁等工作的协调力度;共同深化清远南部路网与广州北部路网的衔接方案等。
政府的引导,市场的力量,让企业闻风而动,让广州对口帮扶清远工作有了更多的活力。
目前,由广州主导或协助引进清远的产业项目已达103个,计划投资总额356.1亿元,金发科技、欧派家居、华新企业集团等广州大型企业己进驻清远。
南方日报记者 龙跃梅 通讯员 魏云龙 发自清远
■专家点评
帮扶机制有创新 “输血”变“造血”
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广东在新一轮产业对口帮扶的机制上有所创新,理顺了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作用,从而实现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陈鸿宇表示,去年11月进行的帮扶调整,首先明确了帮扶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得帮扶的目标、内容、措施得以落实;其次是联合招商引资,为对口帮扶对象提供机制和市场,以中山—潮州的对口帮扶为例,中山不单是给项目、资金,还引导潮州走向市场;此外,中山还帮助潮州建立为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
陈鸿宇认为,建立“造血”机制,就是珠三角要帮助粤东西北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而资金、人才、技术到位,就要建立平台来组织产业承接,因此,如何共同办好产业转移园区就成为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的重要内容。同时,产业转移不单是企业转移,还要有产业集群的转移。珠三角要帮粤东西北形成产业集群的供应链,要派出非常得力的工作组和人才,并把珠三角产业发展的好的体制、机制、政策和好的工作作风带到欠发达地区去。
陈鸿宇表示,促进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最核心的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比如在产业转移方面,就要建立一个产业合作园区的利益共享机制。整个利益共享机制和责任考核都要明确,这样各方才有积极性和动力。
他对继续做好帮扶工作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帮扶机制还要解决具体问题。第二,机制和体制方面还要继续完善,在合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发达地区一方的积极性。第三,在收益的分配上,要有长期战略共享的眼光。帮扶一方要扎实打下基础,不要急于收益;被帮扶一方要做好配合。第四,在新常态之下,帮扶要有新的心态和精神状态。第五,在对口帮扶上要统筹使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