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韶关14万贫困人口幸福奔康

    南方日报讯 (记者/谷立辉 韶关日报记者/李小清) 冬意正浓,在粤北韶关高寒石灰岩山区,“南岭万亩蔬菜带”已然在酝酿开春后的绿意生机;在乳源“八一”新村、政研新村、东坪镇新村等新瑶家,世居深山的瑶胞正着手在农历新年前腌制腊肉;而更多的农户开始翘首盼望,外出打工和求学的亲人回家过年,一家团聚……

    变化是实实在在的,自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战略部署以来,韶关“重视工作前所未有,各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前所未有,扶贫‘双到’取得的成效也前所未有”。据统计,至2012年底,韶关全市扶贫“双到”共筹集帮扶资金18.39亿元,平均每村518万元,落实帮扶项目3000多个;355个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8.5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546元,3.3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13.9万人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3年来,韶关充分发挥资源、区域等优势,大胆实践探索,创建“四大”模式,健全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一是探索建立产业带动模式,构建“造血”型产业扶贫机制。二是探索建立培训转移就业带动模式,构建“双到”和“双转移”紧密结合机制。三是探索建立金融扶贫模式,构建金融服务机制。四是探索建立基础设施扶贫模式,构建民生扶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