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广东是中国经济强省,广东省经济总量已连续24年稳居全国第一,超过香港和新加坡,创造了比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发展速度更快、时间更长的经济奇迹。而这奇迹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个广东:“全国最穷的人群也在广东”,这也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称之为“广东之耻”。
为解决“穷”广东问题,缩小贫富群体之间差距,广东展开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干部扶贫“上山下乡”的运动,要求“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简称扶贫“双到”。广东的这次扶贫决心之大、问责之严、投入之多、落实之重前所未有。
接长广东短板
贫困地区是广东的一块短板。通过区域发展差异系数衡量,目前中国平均系数为0.62,穷广东与富广东之间则达到了0.75,而国际标准的极限为0.8。这意味着广东下力补齐“短板”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这些地区曾经是被遗忘的角落,在外界发生重大经济发展与变革的时候,这些乡村就这样静静地停滞着。可以说,扶贫之前,这里至少落后外界30年。”身为处级干部的刘海翔在刚见到这样的村子时也是非常惊诧,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简直不敢相信。
刘海翔现在是一名驻村干部,像他这样长期离开原单位,驻在帮扶村落的干部,全省有11524名,他们分别进驻散布于粤东、粤西、粤北的3409座村庄。任务很明确,他们要依托原有单位,用3年时间改变这些村庄的贫困命运,至少让90%的贫困户实现脱贫。
从2009年10月份开始,刘海翔已经不在原单位办公,他和单位的另外一位同事钟方开一起进驻韶关乳源方武村。一周五天待在村里,了解村民情况,督促新房建设,引进产业项目,周末可以回家看看家人。按照广东省扶贫工作要求,这个村落能不能在3年之内脱贫,责任与眼光全在第一线的干部身上。
方武村是典型的广东北部山区村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6亩,土地散落山间,多为沙质土壤,非常贫瘠,农产品产量很低。农民多数没受过正规教育,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抗风险能力极低。全村200户人家,贫困户有83户,达到41.5%,远高于乳源17%的贫困率。在广东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乳源县的贫困发生率全省最高。
广东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但像这样的村庄在广东依然不少,尤其是北部和东部的山区,许多村民只能维持在温饱水平。据广东省民政厅的数据,2010年,广东全省还有70万户共316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6.14%,高于全国4.6%的贫困发生率。
刘海翔和钟方开进村的第一件事是每家每户实地了解情况,建立档案,这也是乳源县的摸底方法。“现在全村有200户831人,贫困户83户,贫困人口317人……”在方武村的村道上,刘海翔边走边详细说着村里的数据,路上碰到的村民,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干部驻不驻村,了解不了解情况,只要在村里走一遭就知道了。长驻在村里的扶贫干部,全村人几乎都认识。”乳源县扶贫办副主任莫胜华这样跟《南方》杂志记者说。
“单单从居住条件上就能看得出来,他们居住的房屋至少都是几十年的老房子,甚至有许多房屋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这样恶劣的居住条件是繁华城市所无法想象的。”刘海翔这样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而这些仅仅是问题的冰山一角,大量山民的居住条件更加让人担忧。山民居住的房屋是粤北瑶族的典型房屋,用黄土掺杂稻草,压入模具,做成泥砖,晾干后用来砌墙,大门低矮,高两米左右,窗户一米见方,里面非常阴暗潮湿。“这样的房屋,到了夏天,人走在里面,能踩出脚印,条件之差可想而知。”莫胜华这样说道。
为了能够消除广东繁华背后的“阴影”,2007年以后,广东铺开了一场名为扶贫“双到”的干部扶贫浪潮。“双到”的任务要求非常具体和精细,要求必须做到以户为单位制定扶贫政策,这远不同于以往的以大块分割为单位的扶贫方法。
“一村一策,一户一法”
扶贫“双到”的雏形可追溯到2007年12月13日,汪洋书记在清远考察调研时提出,“能不能将扶贫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比如可不可以把贫困户基本情况录入电脑,登记造册,明确扶贫脱贫的具体办法,将"谁去解决脱贫,解决谁的脱贫"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
谈起扶贫“双到”工作,记者采访到的十几位扶贫干部都会提及“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武村的政务公开栏上,每一户的任务写得非常具体,甚至今年一户种菜几分地,种水稻几分地,资助几个子女上学,都有详细记载,并且每一户一年之内的任务都不尽相同。
“现在基本上都是采用一村一项目,一户一帮法,项目不能太集中。如果项目太集中,销路可能会有问题。”东莞市黄江镇扶贫办公室主任黄道全谈及援建项目时这样说道。
钟方开也向记者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方法:“仅仅给钱是不够的,仅仅引进项目也是不够的。我们不仅要了解每一户的人员构成、受教育情况、收入情况,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每家每户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驻村干部的细致工作,只是“双到”扶贫的一个部分。2010年,扶贫“双到”工作开展第一年,广东省委常委会专门召集了七次会议,听取21个地级以上市扶贫汇报。省委常委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省长分别挂钩联系一个市,并负责督察各自挂钩市的“双到”工作,各市县党政一把手也纷纷挂钩一座村庄。
除了驻村,还有考核。广东扶贫过程中如果出现三种情况,官员就会被问责。一是扶贫“双到”工作年度考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考评分别有50%、40%、30%的贫困村不及格;二是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没有按要求挂村办点;第三是没有建立扶贫“双到”工作本级财政经费保障机制。
对于这一点,扶贫干部们的体会很深。许多驻村干部告诉《南方》杂志记者,这次“双到”扶贫考核并非虚有其表,而是前所未有的严厉,的确已有一些扶贫干部因为考核不合格而受到处分。
“就乳源来说,从一开始就有考核,你什么时候进村,要双向签名,双向考核。"双向"之一是工作队自身,另外是当地的党支部和村委。另外,县扶贫办中途还会定期抽查,多层考核,多层打分。”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梁健这样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此外,为了能真正推动扶贫工作,汪洋倡导并首先提议设立“广东扶贫济困日”。2010年6月4日,经国务院 批准同意,确定自2010年起每年6月30日为“广东扶贫济困日”,这也是国家批准的为广东扶贫而专设的纪念日。
扶贫关键在于培育“产业”
说扶贫的关键是什么?“ 产业,主导产业,这才是扶贫的长久之策,才能真正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广东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在广东扶贫济困日新闻发布会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这样答道。
而对于这一点,有“粤北寒极”之称的中冲村村民深有体会。中冲村地处深山,海拔较高,是广东少有的冬天下雪的地区之一,因此有“粤北寒极”之称。因为气候相对寒冷,气温不足,农作物生长受限,水稻一年一季,并且收成只有普通水稻的一半。很多居住在此的居民都认为自己贫困,苦寒的气候是很大的原因。然而,扶贫工作组的进驻却扭转了这一困势,将气候劣势变成了优势。
中冲村海拔较高,扶贫工作组指导村民利用气候特点,种植反季节蔬菜。“等山下的蔬菜收尽了,中冲村的蔬菜才刚刚上市,刚巧又赶上市场蔬菜缺货,反而能卖个好价钱。”中冲村村民朱一树站在自家的茄子地埂上,这样告诉记者。
而村民最初并不这么想,工作组刚进驻的时候,村民们觉得他们只是走走过场,时候一到,该走的就走了,起不到什么作用。而当去年的反季节蔬菜高峰时期达到日输出5万斤的时候,村民们的想法改弦更张,已从心底认为这是能够改变穷日子的一个方法。
“工业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农业的发展也是一种转型升级。扶贫开发,没有产业是不行的,结合产业,就是对农业的转型升级。如果撇开这些问题谈脱贫,是低层次的脱贫,返贫的可能性很大,所以扶贫就得结合农业产业,升级农业,培育新产业,才能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一项永不衰竭的产业。” 梁健这样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据广东省扶贫办统计,截止到2011年第一季度,全省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长近半,已经有近半约32万贫困户脱贫,达到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贫困线标准。
对于广东的扶贫工作,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到乳源考察时,与村民交流情况,他并没有按照预定的安排路线进行参观,而是自己随意选择受访农户,与农户交流情况。在临走的时候,他给广东扶贫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扶真贫,真扶贫。”
(来源:《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