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六单位驻村干部在6月30日举行的全省扶贫“双到”驻村干部培训班上发言

    王清明:做带农民发财的“地主老财”

    在一年多的扶贫工作里,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三排村驻村的省烟草专卖局干部王清明获得了一个新绰号:“地主老财”。原因就在于,一度他每天起床的头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催促养蚕积极性不高的村民起床干活儿,直到村民尝到了种桑养蚕的甜头,再也不用王清明去敲门,每天一早就赶到地里劳作。

    “今年有信心完成所有贫困户脱贫任务,确保贫困户实现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元。”王清明说,至2010年底,“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三排村82户贫困户已有62户实现脱贫,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由1078元跃升至3775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由3.5万元增长到7.1万元。

    “我们经过认真调研和考察,带领村民在石头缝里找土地,到荒山地里拾黄金。”王清明说,目前,整个三排村呈现出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去年仅种桑养蚕这一项,就带动了32户贫困户脱贫。一年多来,带领村民种植红芽芋190亩、花生345亩、金银花368亩、桑树414亩,改造油茶林800亩,今年可使村民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傅光波:党支部挺立致富就有希望

    “正如汪洋书记所说,如果党支部能像生机勃勃的竹竿挺立,脱贫致富就有希望。”在乐昌市梅花镇梅花村驻村扶贫的省交通运输厅干部傅光波说,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党建的思路十分正确,为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注入了长久动力。

    据了解,梅花村去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2976元,是帮扶前的2.1倍。有96户贫困户、434人实现脱贫,占64.6%。

    傅光波认为,该厅驻村干部在梅花村扶贫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一方面,把能人培养成党员,选拔能人当“村官”。两年培养发展了7名正式党员、3名预备党员。抓住今年村“两委”换届的契机,大力选拔5名经济能人进入“两委”班子。“两委”干部平均年龄35.1岁,全部是高中或大专学历,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带领群众致富。如,老党员邓培云主动帮扶带动97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开展产业化蔬菜种植,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邹伟文:专业合作助推群众致富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探索,合作社成立了,生产基地建起来了,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初见成效。”在清新县石潭镇南楼村驻村的省广弘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干部邹伟文说,两年来,通过发挥企业优势,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实现村民脱贫和企业发展互利共赢。

    邹伟文介绍说,公司、合作社、农户签订三方协议,公司扶持合作社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中药材加工厂房。农民提供土地、人力,负责中药材种植、管理。广弘医药公司负责技术支持,统一保底收购中药材,确保农民有稳定的收入。

    据了解,2009年,南楼村集体年收入1.8万,2010年增收1.7万,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5万元。在基地建设过程中,56户贫困户参与基地的经营劳动,新增劳务收入6.8万元。2009年,南楼村70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1721元,2010年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2078元。有36户脱贫,占51.4%。

    黄建明:奖勤罚懒扶贫先扶志

    在陆河县东坑镇大路村的省审计厅派驻干部黄建明介绍经验时说,很多时候,扶贫就要先扶志。去年大路村有65户贫困户脱贫,占48%。

    黄建明说,驻村工作组进驻大路村后,在调查摸底中发现一些群众错误认为扶贫财物人人有份,私下分摊驻村工作组发放给贫困户的扶持资金,甚至有个别养牛的贫困户卖掉小牛犊分钱。”黄建明说,他们立即制订《关于严禁转卖扶贫黄牛及分摊贫困户财物的规定》,召开村民大会,讲明政策要求,保证扶贫工作有序开展。还建立了分期发放扶持资金制度,如果贫困户不按计划实施项目,将停发资金,整改后再逐期发放。

    为了随时检查、奖勤罚懒,黄建明们又建立了脱贫项目进展情况记录卡,逐一登记贫困户实施脱贫项目的情况。“例如,对自觉实施养殖项目,主动扩大养殖规模的贫困户,我们送他们到县畜牧局参加养殖技术培训班,请畜牧医生指导防病治病,提高养殖水平和收入。对个别懒惰的贫困户,停发扶持资金。”黄建明说。

    针对村“两委”干部对改变落后面貌信心不足的情况,他们筹集30万元投资小水电站,每年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使村“两委”有钱办事、有能力为群众办事。

    刘海峰:要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子

    “我们高等院校钱不多,但专家多、教授多。两年来,我充分发挥我们的特长,做好‘医’、‘药’这两篇文章,一手抓减负,一手抓增收,取得明显效果。”在揭西县灰寨镇后洋村驻村的南方医科大学干部刘海峰认为,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子,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首要任务。

    “在驻村工作中,我们立足自身优势,整合院校资源,重点做好‘药’和‘医’两篇文章。”刘海峰介绍说,两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先后投入200多万元,通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等,使3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占贫困户总数的51%,村集体经济也从零收入增加到5万多元。

    据了解,两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先后3次派出中草药种植专家到后洋村进行实地考察和土壤化验,发现村内土壤、水质和大气及环境条件良好,完全符合无公害生产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全国著名的中草药集散地——— 普宁市中草药批发市场离该村不远,既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也不用担心运输问题。发展中草药产业得天独厚。

    吴云辉:探索移民扶贫模式

    “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出去,村民往往留恋故土、担心未来,存在‘不想搬、不敢搬’的思想。”驻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连水村的省民族宗教委派干部吴云辉介绍说,通过实行整村移民,去年,连水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比2008年增长26%。目前,全村119户贫困户、520人全部脱贫。

    “驻村工作组一到连水村,就深入调研,发现高寒山区自然环境恶劣,完全是看天吃饭,天公作美、有雨水的时候,可以种一造水稻。天公不作美,一造水稻都种不成。”吴云辉说。

    根据连水村的实际情况,在与单位领导、专家学者、镇村干部反复研究讨论,驻村工作组决定探索移民扶贫的模式,把贫困群众从山上搬到山下,安置到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以移民带动脱贫。

    首先是科学选址、科学规划。综合考虑土地、水源、安全、交通等条件,决定在连水村墩龙洞建设移民新村。连水村脱贫的另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党建带移民”。驻村工作组实行“党建带移民”措施,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带头移民,率先搬迁。

    目前,墩龙瑶寨新村第一期23栋新居已经落成,解决23户、86人的住房难题。第二期拟建37栋新楼,征地、规划设计和“三通一平”已完成,预计年底封顶。

    为建立移民扶贫长效机制,驻村工作组筹集80万元建立“连水村扶贫扶助资金”,以无息贷款的方式,扶持村民大力发展商贸和种养。又根据连水村种桑养蚕、种植油茶的传统,投入130万元,就近墩龙瑶寨新村开发500亩蚕桑基地。墩龙瑶寨新村第二期建成后,计划扩大蚕桑基地至900亩,形成规模化效应。每年每户养蚕平均收入可达2万元。同时,投入100多万元,新种和改良油茶林近1300亩。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