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加大扶贫投入,强化财政金融支持,有效整合扶贫资金,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大力推进产业、教育、科技、旅游、搬迁等扶贫。积极开展贫困户就业培训和贫困户子女免费技能培训,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等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摘自《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 
广东省省长黄华华:  
    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合力配置扶贫资源,强化扶贫责任,共落实帮扶资金37亿元,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1万个,被挂扶贫困户有42.2%共15.6万户、69.3万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在全国首创“扶贫济困日”,筹集善款30亿元。  
    ——省长黄华华在回顾“十一五”时期工作时肯定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扎实有效开展。
    认真落实“双到”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科技、旅游、医疗、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等扶贫。有序开展移民扶贫。继续实施“大禹杯”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加大对原中央苏区等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办好“扶贫济困日”活动。加大援藏援疆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对口帮扶协作。  
    ——省长黄华华在2011年工作安排中表示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二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25万贫困户、11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省财政拨款14亿元启动54万农村贫困户危房、泥砖房和茅草房改造。  
    ——省长黄华华代表省人民政府承诺,今年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实事。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  
    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推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是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确定的重要工作。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常委会分别开展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和关于我省区域协调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形成两个专题调研报告报省委。同时,调研报告连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省政府处理。常委会充分肯定我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取得的成绩,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发展模式、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模式和评价机制,更好整合扶贫资金,加大贫困危房与泥砖房的改造投入,加大贫困村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宣传,促进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摘自《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过去一年主要工作”部分
    二是加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监督。听取和审议省政府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情况的报告,加大监督力度,进一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促进工作。
    ——摘自《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今后一年的主要任务”部分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李妙娟:
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3409个贫困村、70多万贫困户的顶点帮扶责任分工已经到位,共落实帮扶资金37亿元,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1.1万个, 被挂扶贫困户有42.2%达到脱贫标准。成功举办“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捐款30亿元。——摘自《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对3409个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考评。开展扶贫小额贷款试点。——摘自《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意见》
省政协常委:建议加大贫困华侨帮扶力度  
省政协委员:事业单位扶贫指标模式存缺陷
据1月24日广州日报报道,在省政协农业组讨论会上,多名委员针对现行的农村扶贫模式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
委员黄运江表示,在现行的类似“包岗制”的模式下,“每个事业单位都去挂个村”,但其实包括部分科研机构在内,“不少事业单位自己也等着别人去"扶贫",结果那笔凑出来的扶贫资金,连自己去一趟的餐旅费都不够”。
黄运江说:“这种扶贫形式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的单位就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上上电视新闻。”黄运江建议,可以让农村当地的龙头企业去做这个事情,内行人才能带动内行的事业。
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帼英:扶贫要借鉴支援灾区做法
据广州日报报道,1月22日,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帼英在东莞代表团分组会议中谈到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时说:“有些地方的群众生活没有多大改善。”她说,清远市清新县现在还有小学生是这样吃中午饭的:早上上学的时候用报纸包上一把米,中午放学后就在郊野架起3块砖,自己烧饭吃;有的孩子有几块咸菜,有的则天天吃白饭。“说出来我当时也不信,但确实存在。”
张帼英建议,应该借鉴支援外地灾区的做法,帮助省内落后地区彻底解决发展问题。
人大常委:拿出壮士断臂决心
在23日上午的韶关代表团分组会议中,全国劳模、韶钢集团工程师罗东元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议。
他说,省里应该继续加大对山区的扶贫力度。支持汶川重建,省拿出了100多亿元,把农村建设得非常漂亮。如果痛下决心,不一定要达到支持汶川这种力度,对改善山区农村面貌很有帮助。
罗东元说,有一年乐昌大水灾,两万多户家庭房子倒塌,一户只援助了1万元。农民的负担还是很重,因为1万元是建不起房子的,扶助力度应该更大一点。
省人大常委梁灿胜同样也提出了类似建议,他说,要像壮士断臂一样去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
罗东元也谈到了“幸福广东”建设的问题,关注的焦点同样是贫困农民。
他说,贫困的农民就是弱势群体,要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是很简单的事情,生活状况稍微有一点改善,他们就感到很满足。
“我有一个比喻,现在的山区人民,就像新中国成立前的游击队一样,在分散的根据地、恶劣的环境下周旋,但局面要实现根本性的转变,靠游击队不行,最终要靠解放大军一路扫下来才能得到解放。”罗东元说,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形成了逐步往北蔓延的能力。
“横扫”过去,扶贫力量应该用在哪里?罗东元说,扶贫不仅是解决住房问题,交通、就业、改善生活环境都要兼顾。还要提供一些新的农业技术、新的作物品种、新的产业形态,并大力帮助农村实现城镇化。另外还涉及到一些地方人口的迁移问题。“客观环境不适合人生存和发展,就不要老是待在那里。”
韶关书记:这个要求不现实
如果这一建议获得采纳,广东东西北部的欠发达地区将得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么,这些地区的主政者是怎么看待这一建议呢?
韶关市委书记郑振涛明确对记者表示:这个要求不现实。支持汶川和省内扶贫是不可比的,广东的欠发达地区面积很大,点多面广,汶川仅仅是一个县。举全省之力去扶持一个县很好办,但广东东西北部一共有14个市,全面扶持根本不可能。
“珠三角的城市中,肇庆、惠州可以自己扶持自己,剩下7个城市,要去大量投入来扶持14个市的发展,做不到。”郑振涛说,汶川属于灾难后重建,省内扶贫是长期的发展问题,“救急不救穷”可以说明两者的不可比性。
郑振涛称,脱贫之道在于贫困地区一定要加强自力更生,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意愿。“国家和省里只能创造条件,我们自己不能甘愿贫穷,要不断去改变地区面貌。指望上面代替我们去发展是做不到的,毕竟国家还没有美国、欧洲那么富裕,财力还没有那么雄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