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广东两市向世界推广乡村振兴经验

文旅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广东文旅取得一些探索经验。近日,《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收集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个典型案例,广东有2个村入选,为国际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范例和智慧。

此外,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选编》中,收录了全国范围内100个典型案例,广东有五个村入选。从广东多个乡村的体验看,在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和创新。

▲世界旅游联盟发布50个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由世界旅游联盟、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世界银行共同发布。《案例》收集了全国31个省区市的50个典型案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发展成果的生动反映,也是中国为全球减贫和发展事业作出的独特贡献。

在此次入选的50个案例中,广东省共有两个。一个是惠州博罗县横河镇河肚村禾肚里稻田民宿田园综合体,通过开展“春耕秋收”等稻田农耕体验,传统手艺现场教学活动,打造了中小学生研学体验基地,房车露营体验基地等,不断深化“民宿+”模式,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独特的“禾肚里模式”;茂名高州根子镇元坝村则凭借荔枝走出了“一果兴、百业旺”的富民兴村之路。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户+农民”的模式。

 

乡村振兴离不开天蓝地绿水清

11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就《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的发布答记者问,并发表评论。汪文斌认为,《案例》充分展现了中国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成果,并在深入分析、总结研究基础上,就乡村振兴提出一系列建议。此次发布的案例中,不乏依托生态文明建设走向发展振兴的成功事例。这里既有实施“生态立村”战略、通过开发特色生态观光旅游让村民走上致富道路的生动佳话,也有取缔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用地、进行生态升级形成特色景观的奋斗轨迹,还有充分利用世界自然遗产的优质资源,将遗产保护、乡村旅游、民众可持续生计互促互融的美好故事。这些案例是中国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取得的积极成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乡村振兴离不开天蓝地绿水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对地球家园的呵护。未来,我们将驰而不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继续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同各国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为建设一个没有贫困、没有饥饿、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我们也真诚欢迎大家到中国的美丽乡村走一走、看一看。”

 

案例A

茂名高州根子镇元坝村:

丰富完善荔枝特色产业链,助推乡村振兴

茂名高州根子镇元坝村火了,潺潺流水的根子河蜿蜒而过,岭南风格建筑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彩虹般的“精彩100里”碧道沿河而建,风雨廊桥与两岸荔枝树相互辉映……这里满足了游客们对“大唐荔乡”的所有想象,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但村里以前并不是这样,“竹木横生,污水横流,环境卫生很糟糕。旧房屋很多,乱堆乱放随处可见,空置地长满杂树杂草。”元坝村党支部书记吴森明说起从前就皱眉。之前的元坝村基础设施落后,村里的道路窄,行车、会车不便,荔枝成熟的时候,自驾来采摘的游客多,因缺少停车场地,导致车辆乱停乱放,交通阻塞。村里的支柱产业是荔枝,但产业结构单一,除了荔枝村里没有其他产业,而且荔枝主要是鲜果销售,销售产品单一,村民们思想守旧,对农村的发展也缺乏前瞻性。

“我们把党组织建强了、思路明确了、产业发展了,把以前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情干成了。”茂名高州市根子镇元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勇光在广东省“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发言台上这样说,元坝村坚持党建引领,汇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乡村振兴。

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元坝村对全村74名党员进行精准管理,坚持“因地制宜、按需设岗、人岗相适”原则,按照每位党员的年龄、特长以及履职能力等设定了组织员、宣传员、助理员、调解员、联系员、清洁员6种岗位,带动群众积极投入乡村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村组织员培训村民学会电商销售,创新开展“荔枝+订制”扶贫带货活动,吸引消费者现场订制村中贫困户的荔枝树,实现荔枝预售。

在项目建设初期,部分村民对新农村建设还有抵制情绪,担忧是走过场,搞半拉子工程。党员们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政策、举例子、作对比,帮他们分析算账。同时,建立村民理事会微信群,把在外务工人员拉入群中,将村庄的变化以音乐相册、图片等形式及时发布到群中,号召大家共建美好家园。还免费提供废旧竹子材料及其他工具,鼓励村民把“三拆”后平整出来的空地、闲地建设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

 

打造岭南乡村风貌的甜美荔乡

元坝村的荔枝贡园形成于隋唐年间,园内古荔丛生,形态各异,被誉为“荔枝博物馆”,这里被列为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生产的白糖罂荔枝、储良龙眼、桂圆肉均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村内注册商标8个,分别为“蒸姑娘”、“树鲜森”、“好利皇家”、“果滋佳”、“绿滋佳”、“绿礼坊”、“绿美农”、“绿滋山庄”,打造了“根子贡荔”、“根子有荔”、“蒸姑娘”等根子元坝特色品牌,元坝村还大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推动荔枝生产、销售、品牌打造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三变”改革,通过“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户+农民”模式,大力发展荔枝标准化种植、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商等环节。目前,元坝村已发展成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示范村建设点,80%的荔枝鲜果通过电商进行外销,剩余的20%鲜果供应省内高端市场。荔枝干、龙眼干、桂圆肉等干果加工设备150多套,每天鲜果加工能力达200吨;荔枝深加工产品有荔枝酒、荔枝汁、荔枝发酵型饮料、荔枝酥等。

现在的元坝村以6公里的荔乡景观大道和4公里的根子河碧道为主轴,将整村打造成为极具岭南乡村风貌的甜美荔乡,拥有根子河碧道、红荔胜境、水墨桥头、初心广场等诸多特色景点。2020年,元坝村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荔枝季逢周末,每天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各类产业总产值3.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8万元。元坝村已获得国家森林乡村、首批广东省美丽乡村精品线路、茂名市乡村振兴“精彩100里”的精华所在地、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等荣誉,已成为茂名市乡村振兴的样板村。

 

案例B

惠州博罗县横河镇河肚村:

深化“民宿+”模式,联动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广东惠州博罗县横河镇河肚村禾肚里稻田民宿田园综合体能够入选《2021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和民宿主人郑春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般以“情怀”二字为主导的民宿主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品位和兴趣爱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且富有亲和力等。他们乐于分享自己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喜欢亲自下厨,亲自当导游带领客人玩,就像老朋友一样,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民宿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自身气质的展现,民宿主人的爱好、品位、生活理念,本身就是一个民宿最好的品牌文化。

郑春桃个子不高、却能量满满。开民宿之前,她一直从事教育培训行业,第一个文旅项目是将一座旧狮峰宾馆改建成了玉兰酒店,3年时间便收回了全部投资成本,同团队一起将它打造成了罗浮山最知名的度假型酒店品牌。当酒店盈利上涨时,郑春桃又不安于刻板守旧的传统酒店模式,同时看到了珠三角地区精品特色民宿的缺失。

“以前我们做教育的时候,春游秋游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市区的景区景点非常有限。我们来自农村,也很喜欢郊外游,很想在城市周边做一个幼儿市场的亲子游。来到这个地方很偶然,横河镇当地政府说这里有一所旧学校,问我们感不感兴趣。我们是做教育的,对学校有一种感情,哪怕是废弃的学校。后来我们就要了这所旧学校。”郑春桃把这座小学建筑,连同周围的100多亩农田一起租下,筹建起“禾肚里”项目。

在郑春桃的心目中,民宿不是像农家乐那样的吃喝玩乐,而是在一方土,养一方人。她坚持最大程度地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在改造时,为了让民宿和周围稻田相融,她特意推翻了学校的围墙,把原本的操场区域也改成了稻田,让民宿就好像长在禾肚里一样。禾肚里还打造了浮在稻田上的观景栈道,使之与民宿建筑相连。人们行走在1.8公里的栈道上,仿佛置身于天地自然之间,可感受到风吹稻香满衣裳的意境。

 

“民宿+”模式带动三产融合

禾肚里的改造设计可以说很成功,除了外在的整体形象让人惊艳,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手机镜头的考验,并且有独特的品位,与周边环境协调,能表现出闲适乡野生活,营造出一定的文化氛围。同时,充分利用周边的空地,打造小巧精致的菜园、花园,或者利用室内空间打造书吧、清吧、餐厅、生活交流空间、手工作坊、露天天台等,提供多样化的体验,营造真正的休闲生活空间。禾肚里曾经被誉为“珠三角最美民宿”;2016年,又入选“中国最美民宿”;2017年,获评首批全国民宿产业发展示范单位;2018年,成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点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运营商;2019年,入选国家乡村发展典型案例和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未来,禾肚里将一如既往地深化“民宿+”模式,进一步带动三产融合,联动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是立足农村,继续开发打造新的乡村旅游特色民宿项目,与乡村、村民一起达成共建、共生、共享、共治的和谐业态;二是在梅州大埔打造以养生为主题的中草药产业园,结合产业实体,开展文化传播并打造主题旅游;三是推动以中草药研学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让中小学生走出校门,有学习,有实践,更加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四是大力推动发展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与高校合作,设计与时俱进的课外教程,分享传播禾肚里经验,为地方培养更多有技术、懂政策、善干事的领导干部和村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