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荔枝采摘季收尾,博罗县泰美镇的果农们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在泰美这座小镇,荔枝种植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名盛惠州。40年后的今天,有了现代农业的赋能,这里的荔枝销往了更远的地方。
荔枝市场的“小切口”里,隐含着农业产业大变化的机遇。泰美镇党委书记黄海聪表示,泰美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的落户为契机,贯通一二三产业,在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功夫,推动荔枝等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加速建设的基地项目,正在重塑荔枝等农产品的供应链,推动农产品流通向高质量与价值链高端转移。这也将成为撬动泰美镇乃至博罗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泰美镇龙记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龙兴观察荔枝长势
荔枝专业镇的冷链短板
象头山下,东江之畔,在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泰美镇,多种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生长于此。其中,仅荔枝种植面积就达到2.2万亩,年产量多达4000吨,年产值达5000万元。2020年8月,泰美镇入选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荔枝专业镇,泰美镇雷公村入选广东省首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荔枝专业村。如今,荔枝已成为泰美农业的支柱。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苏东坡在惠州写下的诗篇。今天,同样是这片土地上,人们重新做起了千年前的文章,为这里出产的荔枝赋名“罗浮山荔枝”。
受疫情影响,泰美镇龙记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荔枝出口量锐减至100多吨。在“出口转内销”的压力之下,该合作社负责人陈龙兴今年跑了不少农产品展销会,先后到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推广“罗浮山荔枝”的品牌。由于有政府主导的推广销售支持,荔枝在国内的销量反而提了上来。采收季结束,陈龙兴算了一笔账——各园区产出近600吨荔枝,为整个合作社的果农带来了大约700万元的收入。
往年,泰美镇出产的荔枝主要销往珠三角各地农贸市场。从去年开始,龙记种养专业合作社成功取得荔枝出口认证资质。也是从这一年开始,300多吨荔枝首次打上“罗浮山荔枝”品牌标志,陆续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地。
“荔枝离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有着数十年种植经验的陈龙兴,很清楚荔枝对保鲜技术的高要求,“我们说的保鲜,就是要保持脆爽口感,让消费者吃到鲜甜滋味。”
然而,要达到这样的保鲜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0年前后,该合作社开始试着将荔枝销往北方,表皮厚硬的“妃子笑”荔枝被选为试水品种。经过特殊保鲜技术处理,这些“妃子笑”荔枝抵达北方市场时表皮依然翠绿,口感却已变得绵软,鲜味更是消失殆尽。
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冷柜等设备开始在农业领域普及。陈龙兴逐渐意识到,从荔枝被采摘下来开始,到进入消费者口中,冷链才是保鲜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这里的荔枝早已搭上了冷链的“快车”。陈龙兴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开始,他的果场就与来自福建、深圳等地的食品进出口公司合作,采用全程冷链将荔枝出口。荔枝采摘后立即运到集贸市场的冷库,由冷柜货车转运到机场或是码头,送往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
泰美荔枝更远的目的地是北美地区。乘船出发,荔枝抵达美国纽约要20多天,到美国华盛顿和加拿大则要40天左右。出发之前,荔枝要接受严格的果品遴选,经过严格的消毒和冷冻处理。上岸前还有一道抽检手续,一旦发现不合格,所有的荔枝都将被原路退回。
决定出口荔枝品质的,固然有农药、化肥使用等生产环节因素,作为仓储和运输环节的冷链同样关键。然而,时至今日,泰美当地冷链仓储设备依然匮乏。据泰美镇农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泰美目前的冷链仓储设备主要是雷公村两家合作社的冷库,冷藏空间仅200吨。薄弱的冷链物流基础成了短板,始终制约着包括荔枝在内的当地特色农产品向更广范围的地区销售。

▲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小农户”和“大市场”的连接
冷链的短板不只存在于泰美。事实上,即便放眼全市,惠州目前的冷链仓储设备也很少,而且往往属于小部分生产基地,冷链技术应用范围不广。同国内大部分地区一样,惠州的农产品冷链化水平仅在30%左右,而欧美已达90%。
转机发生在2020年。这一年的5月,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下称“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博罗县人民政府与省供销社直属企业签约,项目正式落户。随后,当地政府用了短短6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从签约到动工的各项工作。2020年11月28日,项目如期动工。
这一项目首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冷链项目。广东供销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在2022年春节前,基地将完成首期冷链项目建设,容量达5万吨。
陈龙兴对此充满期待:“冷链建设成本高。有了基地的大冷链设备,合作社的荔枝不用再到外地寻找冷库,保鲜可以做得更好了!”
在黄海聪看来,基地的落户建设,是当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这个总投资50亿元的项目,将整合农产品流通、冷链物流、粮油储备加工等优势业务,打造成为大湾区重要农产品应急储备和稳价保供基地、绿色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联农带农助农枢纽基地、农产品产销对接现代流通创新示范基地,预计每年可提供农产品流通服务物流量约500万吨。
该基地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挥供销组织体系和经营服务优势,对接供销系统大型涉农企业及各类助农组织,为周边地区提供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基地的一头连着供销系统的组织体系,包括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家庭农场和中小农户;另一头连接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各类消费主体,包括机构和个人。换言之,对于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对接大市场的联农带农助农枢纽。
“连接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黄海聪最看重的,正是基地的联农带农作用,“基地的建设将改变以往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通过基地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生产加工,可以显著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
上述负责人还透露,惠州海关驻博罗办事处已经入驻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届时基地将与海关联合形成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认证,提高种植基地生产环节的标准化程度,打通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供应链条。”
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该基地将引入海关检验检疫和全程监管服务,对接供港澳质量标准,建立可追溯的绿色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成为执行供应港澳质量标准、提供全程通关服务的绿色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
对于当地农业合作社来说,这是又一利好消息。“今后的农产品出口,农户和合作社只要负责前端的品控,把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准备后,后面的检验、产销对接和配送,都有专门的服务机构负责,不仅省时省力,也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陈龙兴说。
泰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谊莉介绍,依托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泰美也计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科技示范农场,融合一二三产业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订单农业的模式运营,通过中央厨房直接对接消费端口,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从建设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制作,到仓储智能管理、市场营销体系打造,通过产业链融合连接农产品供应端和终端消费者,不断挖掘农业价值提升空间,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联农带农。”赵谊莉说。

▲泰美镇雷公村,果农正在打包刚刚采摘的荔枝。
“买全球卖全球”的全产业链雄心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用工业化手段发展农业,这是博罗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逻辑。
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落户后,迅速成为当地政府对外宣传的“品牌”之一。正是因为有了政府背书,不少涉农企业纷纷前来接洽。据泰美镇农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已有7家企业与该基地签约准备入驻,主要集中在供港蔬菜加工配送供应链和粮油加工等领域。
“基地的建设,将有望带动泰美农业从产业到产业体系的孵化。”黄海聪认为,通过基地生产加工供给的强大吸附能力,带动商户产品加速向基地批发市场汇集,也将为入驻加工园区的企业带来协同效应,加速加工技术、加工人才汇聚,将极大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不仅如此,随着基地的集聚效应显现,也将吸引规模小型贮藏库和果蔬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综合体的建设。同时,通过对创新创业者的扶持,孵化形成小微企业群,依托基地线下基础服务的支撑,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贸易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逐步到“买全球、卖全球”的服务形态,也将进一步打响泰美乃至博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和“中央厨房”配送中心的品牌。
近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立粮食安全生产协调机制,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
与之相应,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一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粮油仓储中心。广东供销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运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打造重要农产品应急储备和保供稳价基地,建设高标准粮库、综合型冷库、农产品应急(救灾)储备保障中心等,规划总库容80万吨,承接粮食、冻肉等政策性储备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项目已纳入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正申报国家重大项目。
目前,基地一期粮仓部分正在加快建设。今年3月30日,该基地完成了首批供港优质农产品通关。首期约3万平方米的供港生鲜集配区计划于8月底投入试运营,与博罗县30个共1.2万亩规模种植基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组建供销生产基地联盟,积极参与申报省级博罗县蔬菜产业园,预计在2022年春节前,还将完成15万吨粮库和5万吨冷链项目建设。
上述负责人表示,随着农产品仓储式交易集配市场、农产品加工园区(含果品、净菜、水产品、禽肉深加工区和中央厨房)、供港农产品监管服务区、海关商检大楼、现代农业示范区等项目的进一步落成,届时,基地将初步具备对接惠州周边区域与广东省内农业主产区的供应服务能力。
■对话
泰美镇党委书记黄海聪:
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农民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重农固本,国之大纲”,近年来,泰美镇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农民的获得感更充实。泰美镇党委书记黄海聪表示,泰美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农民,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谈乡村振兴潜力
泰美是一座“通达之城”
南方日报:就资源禀赋而言,泰美实现乡村振兴潜力如何?
黄海聪:泰美东依象头山,西跨东江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一座“通达之城”。在交通方面,京九铁路、205国道(金龙大道)、惠河高速、即将通车的芦泰大桥和规划建设的珠三角城际轻轨、龙大高速穿镇而过,均在泰美设站场和出口。从泰美出发,1小时左右就能到达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为泰美乡村振兴尤其是产业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是一二三产融合的标杆项目。我们正在努力推动项目建设更快一点,通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的质量标准,基地将成为汇集全球优质农产品资源的物流枢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支点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亮点。
在粤港澳大湾区,泰美的生态环境优势是不可多得的。目前,我们正加快推进高端乡村旅游项目——檀悦旅游度假区项目的建设,打造珠三角森林度假首选目的地。接下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连片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和乡村旅游路线,积极开发乡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全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
谈农业农村现代化
打造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枢纽基地
南方日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泰美如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黄海聪:基地一头联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头对接大湾区消费市场,将在泰美构建起一个产销对接、高效流通的农产品供应链枢纽。在此基础上,我们正积极对接涉农企业,引入更多新农业上下游产业项目,同时全方位做好前期供地、用地政策处理、各类许可证件办理及水电气路等资源要素保障工作,主动服务项目,紧扣时间节点,协调解决难题,多举措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在这个全新的供应链枢纽里,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不仅联接了农户和市场,也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系列开发、转化增值的直接主体。因此,我们将更注重调动农户和各类助农组织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基地带来的全产业链服务优势,在泰美打造一个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枢纽基地,通过升级农产品生产供应模式,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谈组织振兴
延续“3个月征地600亩”的凝聚力战斗力
南方日报:村级换届已经完成,如何进一步激发村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火车头”的带动作用?
黄海聪: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党员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村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首先要积极发挥党组织带头人作用,提高政治站位,推动党的理论在农村走深走实,巩固农村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地位。同时,要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提升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在农村落地落实。
在推进大湾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泰美镇党委选派了20多名了解村情、熟悉业务的党员干部组建项目建设工作专班,迅速下沉农户家中,破解征拆难题,仅3个月就完成了600亩的征地任务。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延续这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村“两委”干部的大培训。为村组干部和储备人选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提供带富致富“秘笈”、乡村治理“宝典”和服务群众“指南”,持续为基层党员干部充电赋能。
基层党组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火车头”,唯有基层党员干部带好头,才能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农民,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底色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