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传递

让更多的振兴人才投身乡村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推进“三项工程”,必须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两委”班子建设强,以此形成正向效应和正向循环,鼓励更多振兴人才投身村“两委”工作。

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教授匡和平博士长期在职业教育一线工作,深入乡镇基层开展人才发展调研。在他看来,乡村振兴应以“三项工程”为抓手,优化技能人才梯队结构,让更多致力振兴、有能力带动振兴的人才投身乡村工作。

 

优化技能人才梯队结构

《南方》杂志:在人才建设上,广东推进的“三项工程”有哪些突出的特色?

匡和平: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既要高精尖人才,也要基础技能型人才。这两类人才都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按照中央及省的部署要求,广东把“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作为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的“三项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广东各地在稳就业、扩内需、保民生方面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在人才建设上特色明显。

一是重视程度高。省委、省政府把“三项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支撑高质量发展部署的重大民生工程,摆在重要位置,全力打造广东战略品牌。二是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把“三项工程”的推进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以实实在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落地、走深走实。三是覆盖面广。广泛利用各种传媒进行宣传教育,打造各种线上线下学习平台,建立培训基地,以最大可能让“三项工程”最大范围惠及广大群众。四是针对性强。通过分类推进,使“粤菜师傅”工程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就业,“广东技工”工程解决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南粤家政”工程解决城市“一老一小”服务需求问题。五是办法多。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促进就业创业专属融资服务、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费等措施,对支持企业稳定岗位、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加码帮扶力度等进行有效推动。

《南方》杂志:“三项工程”在人才培养和管理上,如何与党建深度结合?

匡和平:加强党建必须把握基本规律,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党建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做好“六稳”、落实“六保”是当前党建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全国用工大省和经济大省,广东就业稳得住、保得住,对全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实现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三项工程”人才虽然比较分散,但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培养和管理上,必须在各级党组织领导下,坚持规范化引导、高标准实施、高站位谋划,推动“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统筹规划。要强化团结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以小切口带动大民生。二是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各级党组织要整合各种资源,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优化技能人才梯队结构。三是要通过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灵活推广等方法方式,集中力量打造“三项工程”的特色品牌。

《南方》杂志:职业院校如何助力“三项工程”相关人才的培养?

匡和平:职业院校要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培训形式基础上,全面推进新生代产业工人、企业新型学徒、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10个重点群体职业技能提升工程,保障各年龄阶段劳动者享有覆盖职业生涯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就“三项工程”而言,要加快培训大纲、培训教材编写,抓紧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管理办法制定和专项职业能力开发,在组织发动、专业设置、教材开发、示范性平台载体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引进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培训经验和模式。具体要在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创造条件建设“粤菜师傅”培训基地,依托餐饮行业企业推广“新型学徒+粤菜师傅”并行培训模式;要把实施“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行动,紧贴广东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要在家政专业基础上,积极建设家政服务综合培训基地,重点抓好母婴、居家、养老、医疗护理等4项重点服务项目培训。

 

吸引振兴人才回归村庄

《南方》杂志:“三项工程”在引领乡村振兴上有着怎样的独特价值?

匡和平:实施好“三项工程”,通过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落实精准技能帮扶机制,职业培训与学制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广大城乡贫困家庭实现技能就业、技能致富。

为充分发挥“三项工程”在助推乡村振兴上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必须在更高站位上把“三项工程”在脱贫攻坚中所产生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使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彰显出更强劲的推动力。一是要加大关涉“三项工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规范用工和加强从业人员的劳动保障和权益维护,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完善企业薪酬调查制度,适时发布“三项工程”行业工资指导价位。三是支持各地将“三项工程”的工种列入紧缺工种,鼓励、引导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实施“三项工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用工需求。四是实施“三项工程”防止返贫。面向老区苏区、民族地区扩大技工院校招生规模,建立扶贫输出基地和接收安置基地,将“三项工程”导入省际省内劳务扶贫协作,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助推乡村振兴。

《南方》杂志:不管是“粤菜师傅”,还是“南粤家政”,抑或是“广东技工”,这些人才发展之后,都会到乡村之外去寻找发展空间。如何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让乡村享有发展的红利?

匡和平:首先要树立动态的人才观。人才流动是常态,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决定人才的正常流动。如果培养的“三项工程”人才到乡村外发展,一样能够为乡村带来更多财富,这并不是人才流失,而是流动。其次是必须清楚“人才跟着产业走”的道理。真正吸引人才靠的是成熟、高效的产业链,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效应。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前提。乡村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聚精会神地谋求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技能培训,增加技能人才供给,以技能人才带动创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就业促进创业,让技能人才在就业中寻找创业机会,自主创业创富;就业创业相互促进,良好循环的就业态势初露头角。再次是想要留住人才,至关重要的一招是优化人才生态环境。要加强乡村的软硬件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靠环境吸引人、培育人,才能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能够营造一个让乡村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和让人愿意为家乡建设献力量的良好环境,打造出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不同乡村的优势产业和规划方向不尽相同,想要吸引更多人才到当地创新创业,不妨适度放宽,在人才政策差异化上下功夫,找准自身定位,围绕城市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设计人才引进政策和计划。

《南方》杂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项工程”,必须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两委”班子建设强。如何形成正向效应和正向循环,鼓励更多振兴人才投身村“两委”工作?

匡和平:新时代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能停留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精神上,还应该是“带头创业、带民致富”的典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带头创业,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带头致富,带领村民致富。

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要按照乡村原有的脉络进行梳理,策划新产业,引进新思想,让更多年轻人回到村庄,将规划与运营有机结合,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经济。尤其是在“两委”换届时,要及时做好在外的能人大户、致富能手的思想工作,将他们引回本村。一是加大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力度,把基本素质好、发展前景好、精神状态好的优秀党员、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纳入村级班子建设的后备人选,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作为村级班子建设的血液供应站。二是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三是针对农村基层干部进取心不强、素质不高等问题实施素质工程,提高农村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四是整治与帮扶并举的办法,对症下药,分类实施,整治瘫痪、半瘫痪村“两委”班子,以优秀的班子作为“火车头”,带动乡村振兴发展。